《浪浪山》请傅首尔参加观影会,怎么就惹出了大麻烦?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6 10:06 1

摘要:傅首尔原本是《奇葩说》选手,因为一贯的毒舌和后来的离婚引来不少争议;苏敏阿姨因为「50 岁逃离家庭自驾游」而广为人知;至于电影已经不需要多说,这已经是暑假里第二火的电影,也是今年第二火的动画。

文 | 洒家君泽

动画片《浪浪山小妖怪》,前些天和小红书合作,在北京三里屯做了一场观影活动,找来傅首尔和苏敏来做嘉宾。

傅首尔原本是《奇葩说》选手,因为一贯的毒舌和后来的离婚引来不少争议;苏敏阿姨因为「50 岁逃离家庭自驾游」而广为人知;至于电影已经不需要多说,这已经是暑假里第二火的电影,也是今年第二火的动画。

类似的观影活动有很多。和热门电影合作,邀请平台上的创作者,做做口碑和话题,已经是电影营销的标配,所以谁也没想到事后会有这么大的风波。

争议非常直接,觉得片方在夹带私货,利用社会争议的观点来做议题绑架,也让作品变得不纯粹。到现在,一些反对者已经在各类与《浪浪山》有关的话题下表达立场,抖音、小红书、知乎、豆瓣等等地方的评论区,只要涉及这部电影,差不多都已经被反对声音攻陷。

到这还算容易理解,但甚至有人说,要是达不到猫眼预测的 17.5 亿票房那就是反对者的能量;也有人说,上影的股份跌了 5%,就是因为请了傅首尔和苏敏。

我有点讨好型人格,总会试着理解所有言论背后的合理性。我能理解这些反对者,但依然觉得很多人的言论,透着没怎么上过班的清澈感。

单纯的把这件事归结为「嘉宾人设与电影主题不符」,没什么错,但过于简单了。至于说大家对女权的反感,也不能说错,但还是没办法解释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请她们来。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

我知道这部电影有争议,但我很喜欢这电影。如果单论作品品质,无论是动画技术、故事编排还是情感内核,它在当年都属于国产动画里的顶尖水准。按照过去的逻辑,这样一部作品,即便不能大爆,也理应收获与其品质相称的体面票房和良好口碑。

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一场围绕「人物形象」 的巨大争议,几乎完全吞噬了对电影内容本身的全部讨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核心,在大众舆论层面,被彻底悬置了。它的命运最终不是由自身的品质决定的,而是由这场突如其来的、被社交媒体无限放大的舆论风暴所定义的。

《雄狮少年》的遭遇,就是一个信号,说明了作品本身的品质,这个过去我们赖以评判的锚,似乎变得有些松动了。

《浪浪山小妖怪》就撞上了这样一个「高敏」时代。

它本身是一个极好的 IP,在《中国奇谭》里积攒了极高的国民好感度。人们对它的期待,是一种纯粹的、关于童真和亲情的感动。

这种期待越是纯粹,就越是容不下一粒沙子,而傅首尔和苏敏的出现,恰恰就是那粒最扎眼的沙子。

我敬佩苏敏阿姨,但不喜欢傅首尔,但这里不讨论她们本人的问题。只是她们的公众形象,被牢牢地与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社会议题——「女性主义」—— 捆绑在了一起。

当这个强符号,介入到一个追求纯粹情感的场域里,一种「夺舍感」就油然而生了。观众感觉自己本想赴一场温馨的家庭聚会,却被强行拉进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

在今天的互联网舆论场里,「女权」这个词本身,已经严重背离了它原本的内涵。它不再是一个指向平权理想的中性词汇,而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性别对立」、「流量密码」、「极端情绪」的代名词。它变成了一个触发器,一旦出现,就会引发许多人条件反射式的警惕、反感乃至攻击。

宣发团队最大的失误,或许不是他们对电影的解读有误,而是他们严重低估了「女权」这个标签在当下的引爆能力。他们以为自己是在挖掘电影的深刻内涵,是在与具有先锋思想的女性群体对话。但实际上,他们是将一部本可以团结所有人的作品,扔进了一个早已被各种「主义」撕裂的舆论战场。

大家的愤怒,不光是针对嘉宾和电影,而是反对「议题绑架」他们本想轻松地看一部动画电影,感受一份纯粹的感动,却感觉自己被营销方按在座位上,强行灌输了一套特定的价值观。

人们反感的不是女权本身,而是这种「在不相干的场合强行植入议题」的行为。这就像在一场世界杯比赛里,解说员却全程讨论库里和詹姆斯谁历史地位更高,这肯定同时激怒足球迷和篮球迷。

当然,我话多说一句,对「女权」标签的集体过敏,也是一种时代症候。人们不再关心议题本身的实质内容和逻辑,而是率先根据标签来划分敌我,宣泄情绪。这场风波揭示的,是一个在撕裂中难以进行有效对话的舆论生态。

到这儿还没结束,我开头说很多答案好像没上过班,这里回收一下,因为这首先是一个运营项目,是小红书和《浪浪山》合作的项目。

看到很多人骂上影或者上美影,找错靶子了。今天很多文化产品的宣发,主导方已经不再是创作者本身,而是那些手握流量的平台。它们的运作逻辑,与内容创作的逻辑,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创作者的逻辑,是「由内而外」的。他们希望通过作品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思考,并期待这种思考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而平台的逻辑,是「由外而内」的。它们的首要目标是 「制造声量」。平台的 KPI,是数据,是互动量,是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引爆舆论场。在这个逻辑下,内容本身是什么,有时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引信。

于是,那些最能撕裂社会、最能激发争吵的社会议题,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弹药」。女权、阶级、地域…… 这些议题像一个个被打包好的工具箱,随时可以被取用。

《浪浪山》这次的风波,源头就在于此。 它被选中了,不是因为它需要「女权」来丰富它的内涵,而是小红书打算使用「女权」这个工具,来完成一次漂亮的流量引爆。但同时,因为这一话题争议性过大,容易引来反噬,因而需要《浪浪山》这样的电影作为载体。

换句话说,他们并不在意女权,也不在意《浪浪山》,而只在意自己运营指标——至于有人问为什么没选《南京照相馆》,可能因为平台还保留了基本常识和对不可提及的存在的敬畏感吧。

几乎基于同样的逻辑,小红书最近在强推赵露思,以获得更多关注和流量——更有意思的事情,两件事是同一个部门做的,这件事后续再展开聊聊。

结果最后失控了。

玩弄流量的人,很容易被流量反噬。因为流量来自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如同链式反应,并不可控。当一个议题被抛入公共舆论场这个「反应熔炉」里时,一切就由不得他了。

可能你原本想表达 A(我们关怀女性成长),但无数张嘴会把它解读成 B(你们在挑拨性别对立)、C(你们在吃女权红利),甚至更极端的 D 和 E。火焰一旦点燃,烧成什么形状,会把谁烧成灰烬,没有人能够完全预测得到。

唯一可以预测的,是这件事情有可能失控,不过明知这个风险,该赌还是要赌,毕竟在存量竞争的当下,「平庸」和「失败」几乎是同义词。

一场四平八稳、无人问津的营销,在 KPI 的审判下,就是失败。而一场引爆舆论的赌博,哪怕引来的是骂声——至少在数据报告上它是成功的。

当然,这件事情不是新近才有的,电影行业靠话题人物出圈向来不少见。

随便说一个,2015 年《星球大战 7》上映,找来了鹿晗唱主题曲,名字叫《原动力》。星战中文网站长南方战士当时跟我说,他觉得迪士尼已经堕入了原力的黑暗面。

但逻辑很容易理解,在这里,鹿晗不能算一个「活人」,只是在刚刚兴起的流量年代的一个产品而已,迪士尼找他,目的也是想搭一座桥,用顶级流量的个人魅力,将年轻粉丝引渡到星战这个宏大的世界观里。

同样,傅首尔和苏敏阿姨在这里也不是「活人」,甚至更进一步,像是一个程序。任何一个社会事件或生活困境(input),只要经过她们的口(process),就必然会得到一个符合她们人设的观点(output)。傅首尔必须是「人间清醒」的,苏敏必须是「逃离家庭」的。

历史螺旋下降。十年的变化,是人的价值在商业逻辑和极化的社会叙事里一步步被掏空。一个「产品」至少还是完整的,而一个「程序」则只是一个功能性的模块——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去看完整的观影会视频,或者没有去看电影,便已经开始义愤填膺。

当一个社会议题不再被严肃地探讨,而仅仅被视为刺激流量的手段时,它的严肃性本身就被消解了。而一部真诚的作品,则沦为了这场流量游戏的祭品,它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核,都被喧嚣的争吵声所淹没。

这或许是所有想要出圈的作品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它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品质,更取决于它在走出创作室后,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舆论场,以及,会被一只什么样的手,推向大众的面前。

最后,也祝贺《浪浪山小妖怪》,累计票房突破8.079亿元,超过《铃芽之旅》,登顶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榜。

来源:钛媒体APP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