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万物》一开场就把难题扔给观众——宁学祥手里攥着百亩地契,面对土匪要5000大洋赎闺女,问题摆在眼前:救闺女,就得卖20亩好地;保地,闺女清白可能就没了。换作是你,选哪头?
封大脚那句糙话特有道理:“人糊弄地一时,地能饿死人一年。”
《生万物》一开场就把难题扔给观众——宁学祥手里攥着百亩地契,面对土匪要5000大洋赎闺女,问题摆在眼前:救闺女,就得卖20亩好地;保地,闺女清白可能就没了。换作是你,选哪头?
民国十五年那场大雪,把天牛庙村盖得严严实实,也把宁家祠堂里那点亲情冻得邦邦硬。土匪说“不伤人只要钱,半夜前不交钱闺女清白就没了”宁学祥死守着他的地契,还骗着让小女儿苏苏替嫁。
唢呐吹得欢天喜地,费家热热闹闹办婚礼,那边绣绣在土匪窝里困着受罪。他倒觉得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地保住了,跟费家的亲事也没黄。
你可能觉得“不就20亩地吗?闺女重要啊”,可搁民国十五年的鲁南农村,那地真不是普通家产。
那会儿没社保没低保,一家人活不活,全看地里能打多少粮。宁家那百亩地,是五代人攒下的——爷爷辈开荒流血,爹辈抗灾挨饿,到他这儿好不容易守住了。地没了,遇着荒年就得全家讨饭;地在,子孙后代至少有口饭吃。他算的不是“地和闺女哪个值钱”,是“保眼前一个人,还是保全家往后几十年的活路”。
所以他才想歪招让小女儿替嫁——既保住地,又没断了和费家的联姻(费家有势力,能帮衬宁家)。这算计看着冷血,可在“人要依附土地和宗族才能活”的年代,更像一种被逼出来的“生存本能”。
搁现在咱可能骂他“糊涂”,可换个角度想:现在咱们遇到的纠结,不也差不多?
为了学区房(现在的“地”),让孩子去远地方上学,少了陪伴;为了升职(现在的“家业”),错过父母的生日、孩子的家长会。咱们总说“等稳定了就陪家人”,可宁学祥当年大概也想“等保住地,以后好好补偿闺女”。
只是人生哪有那么多“以后”?
你说,要是你站在当年的宁学祥身边,看着院里冻裂的土地,听着屋里小女儿的哭声,手里攥着那纸能换闺女命的地契——你会咋选?
再想想现在:你心里的“地”是啥?房子?工作?面子?为了它,你又“委屈”过谁?
来源:方闻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