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当时正值京剧人才断档,活跃在舞台上的还是运动前的那一代演员,新一代的还远远没有成长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魁智、孟广禄、袁慧琴等演员,嗓子好而干净,令人耳目一新,也符合当时乐观开放、改革进取的社会心理,所以便迅速的脱颖而出了。
京剧名家于魁智没能做出更高的艺术成就,是京剧的损失,也是戏迷们的遗憾。
若不是为新编京剧投入了太多精力,于魁智的京剧成就应该更高。
虽然参演了很多的新编京剧剧目,唱了近二百首京歌,但都是应时应景之作,几乎没一个能够立得住。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于魁智的风头便一时无两,不但唱腔风靡一时,其影响力也大大超出了戏曲界而成为了大众偶像。
于魁智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除了他远超同侪的实力外,也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
因为当时正值京剧人才断档,活跃在舞台上的还是运动前的那一代演员,新一代的还远远没有成长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魁智、孟广禄、袁慧琴等演员,嗓子好而干净,令人耳目一新,也符合当时乐观开放、改革进取的社会心理,所以便迅速的脱颖而出了。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时代审美的变化促进了于魁智孟广禄等人的异军突起,但当前对于魁智孟广禄的批评,同样是因为社会审美的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是一种审美的回归而已。
近几年,一直存在于于魁智阴影之下的张克、杜镇杰反而越来越火,其实并不是其技艺有了提高,相反,张克的嗓子已经塌得一塌糊涂,杜镇杰的嗓子还是阴晴不定,而为什么同为杨派的他们反而风头更盛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虽然风格并没有变化,水平也下降了,但现在他们所表演更符合戏迷审美的回归。
不少戏迷说于魁智的唱腔“水”,其实还是因为于魁智唱了太多的新编剧目和戏歌,并且有太多的室内录音。
去年看了一场于魁智《四郎探母》的现场演出,前面是他的弟子刘垒,于魁智从“见娘”到底,虽然刘垒的表演已属水平之上,而于魁智上场只是一句摇板“有劳通报老楦台”,便让人感觉非同凡响,音域之宽广,音色之甜美,远超刘垒几筹,观众立马会明白什么叫做“货比货得扔”,不由不鼓掌叫好。
虽然于魁智近些年好似远离了大众视野,但其实于魁智的演出还是很多的,不过剧目多是《龙凤呈祥》、《穆桂英挂帅》、《满江红》之类的剧目,这类剧目或是只充当配角,或是剧目本身的吸引力有限,所以不易引起戏迷关注。
张克、杜镇杰近来所常演的剧目还是那些骨子老戏,如果于魁智也多演些这类剧目,观众的风评肯定会反转。
对于魁智的批评其实很多是因为对于魁智的殷切希望,而且于魁智也确实有这样的实力。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无论为何,都是令人感到非常可惜的,也是应该好好反思的。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