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可以取经,我们凭什么不可以?”这个夏天,不少观众被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的四个“无名小妖怪”圈粉。电影以《西游记》为创作背景,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四个草根小妖为主角,架构了一个全新的故事。目前影片票房已经突破6亿,刷新中国影史国产二维动画
“他们可以取经,我们凭什么不可以?”这个夏天,不少观众被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的四个“无名小妖怪”圈粉。电影以《西游记》为创作背景,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四个草根小妖为主角,架构了一个全新的故事。目前影片票房已经突破6亿,刷新中国影史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
这部影片为何以“无名小妖怪”的视角展开叙事?近日,《浪浪山小妖怪》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导演、编剧於水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揭秘影片幕后故事。
影片制作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2023年1月,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首部作品《小妖怪的夏天》一经上线便引发全网热议。片中那个在浪浪山默默奋斗的小猪妖,以其平凡却动人的故事,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随着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有观众好奇:“《小妖怪的夏天》播出才两年多《浪浪山小妖怪》就制作好了?”
陈廖宇透露,其实短片和电影两个项目是同时进行的,於水导演在写完《小妖怪的夏天》短片剧本时,“它的设置、容量、人物,我觉得完全是可以发展成为一部长片。”2021年《中国奇谭》项目启动,《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也几乎同时开始了。於水导演一边做短片,一边写长片的剧本,《浪浪山小妖怪》创作历时4年,符合一部动画电影的创作周期。
於水也是《小妖怪的夏天》的导演和编剧,他表示,因为短片和电影是同步创作的,他写完电影剧本时,其实短片还没上映。之后做分镜、剧本的修整的时候,观众对短片的评论会对创作带来一些影响,修改时会强化一些观众喜欢看的元素。
说起电影和短片的关系,陈廖宇表示,因为是同时创作的,所以它既不是短片的前传,也不是后续,而是一个平行故事。
与《西游记》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既不是《西游记》的新编,也不是改编,我们胆大一点说,是在原作者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的空隙里头,填补了一些故事。”陈廖宇说。
影片将视野聚焦在四个“无名小妖怪”上,并且找到了“国王大宴十天,宴请唐僧师徒”的时间差,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小妖怪走出浪浪山,冒充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框架。在陈廖宇看来:“在这个时间差里头,这四名无名小妖怪和各色妖怪、人等发生过的事儿,也不影响原作的剧情”。影片核心就在于呈现一群无名小妖在“真唐僧师徒”到来前冒充他们取经的经历,这是一段完全独立、却又能巧妙嵌入经典框架的原创平行叙事。
导演於水也提及以“无名小妖怪”视角展开叙事的原因:“《西游记》里的妖怪特别具有代表性,一开始我们就想从妖怪视角来切入,但是具体选哪个妖怪有很多选择,后来就觉得不如就直接写一个小妖怪,而且无名小妖这样更原创,可以放开手脚去编一个故事,不必拘泥于《西游记》里面记载的某些小妖。”
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仅以剪影的方式与观众见面,这是剧组有意为之。於水称原本想让角色露脸,后发现留白的方式更能保留观众的想象。陈廖宇补充,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孙悟空。影片结尾孙悟空曾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原稿绘制致敬,但最终为了服从剧情、保持师徒四人中立“裁判”的定位,没有刻意展现他们的脸,让观众各自保留心中的经典形象。
於水导演阐述了《小妖怪的夏天》中小妖怪们的成长过程。短片设定在“浪浪山”,侧重职场;电影里小妖怪们走出山洞,聚焦冒险、创业与成长。他们起初充满功利心,想吃唐僧肉,无是非观,最终确立自我价值观,完成从投机到自觉的蜕变,影片借小妖怪们的成长传递价值表达。
陈廖宇则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需求的5个层次来总结小妖怪们的成长弧线:第一层,刷锅闯祸,只为活命;第二层,踏上取经路,先求安全;第三层,被看见、被认可;第四层,赢得尊重;最终第五层抵达“自我实现”——“这个片子既不是那种讲述大英雄的片子,也不是所谓的小人物的励志片,如果说小妖怪们经过奋斗,成功了,出人头地了,把爸妈都接来了,但他们好像都没有做到,但是我觉得完全可以说他们完成了自我实现。”
现实生活中有人物原型吗?
电影中的四个小妖怪性格鲜明,小猪妖笨手笨脚、蛤蟆精爱吐槽、黄鼠狼精是个话痨、猩猩怪则深度社恐。导演於水表示,这四个角色并无具体现实原型,而是提炼了四类典型人物性格:社恐内向的猩猩对应“I人”,健谈外向的黄鼠狼对应“E人”,蛤蟆精像多数普通人般务实现实,小猪妖则从务实走向理想主义,实现了自我成长。
猩猩怪
电影“妈妈觉得你渴”的桥段让不少观众会心一笑。在短片里,小猪妖的水壶是空的,小猪妖妈妈说:“你看看,我猜就是空的,就是不爱喝水,你小时候爱咳嗽妈妈才给你带的这个葫芦,就是想让你多喝水别上火。”而在电影中,小猪妖直到回家之时,“水都还是满的”,小猪妖妈妈依旧絮絮叨叨:“你水壶满的,你一口没喝,背着壶有用吗?”随即又去换水。这段来自导演於水童年生活的细节,他想到妈妈经常叮嘱自己多喝水,就把这个经历用在电影中。
看完电影后,不少观众发现很多山西古建筑的影子,比如晋祠、佛光寺、永安禅寺等,其中永安禅寺的“庄严”二字曾反复出现,这也是电影中“小妖怪取经团”降伏老鼠精的老鼠庙原型。
导演於水说:“这个片子里面至少有三座寺庙‘小雷音寺’‘老鼠庙’‘老和尚庙’。”为了区别三座寺庙之间的差异,他们在采风时特别留意了永安寺墙上的“庄严”二字,认为有识别度。故而也就有了电影结尾,四小妖被打回原形后的“蒙太奇影像”,一段段影像闪回他们的取经历程,在这段剧情中“墙上有这两个大字,观众会立马知道这是在哪个场景发生的故事”。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浪浪山小妖怪》第一出品方,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后表示:“美影厂杀回来了,还是童年的味道。”导演於水表示,他也是美影厂的粉丝,从小看着美影厂的动画长大,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是《三个和尚》。
最近,於水在电影路演时收获了不少感动,他透露了一次与观众有趣的互动,一个孩子看完电影后对妈妈说,“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能不能别报那么多补习班?”
陈廖宇说,影片小范围点映后观众的反馈让他感动,大家肯定影片在美影厂体系下对中国传统审美的传承。有人将短片中的一些桥段比作当今职场上的一些隐喻,其实长片更开放,映射的不只是职场,而是每个人在现实中的一些困境,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他注意到评论区最常见的问题是“孩子能看吗?”,看过的观众都热情回答“适合,三岁的孩子也能看”。
於水希望年轻观众在电影中找到共鸣:当他们迷茫时,能从角色的抉择里获得方向感;只要观众在某个细节或角色的选择上被触动,就足够了。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谢宇宏 编辑 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