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新赛道,她又杀回来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11 18:30 2

摘要: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事因为是娄艺潇发文,她说去了敦煌戈壁滩拍戏,不过拍的是一部叫《我为将军解战袍》的短剧。

最近“内娱多位长剧演员开始拍短剧”的词条总上热搜。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事因为是娄艺潇发文,她说去了敦煌戈壁滩拍戏,不过拍的是一部叫《我为将军解战袍》的短剧。

这两天又有新消息,当年在《美人心计》里一人分饰三角的王丽坤也开始演古装短剧。

我仔细一搜索,发现这绝不是单独案例,很多耳熟能详的长剧演员都已入局短剧赛道了。

比如李若彤、张天爱、倪虹洁、刘晓庆、舒畅、胡连馨、焉栩嘉、徐梦洁等。

虽然这些演员“沦落”到拍短剧了,可经济收益依旧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倒是轮不到咱们心疼人家。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直呼很意外,总感觉长剧演员去拍短剧属于无奈之举,算是降咖跌份。

说到底,普通观众默认短剧处于食物链底端。

其实也不怪大家这样想,影视行业内部对短剧也存在偏见。

去年的《无限超越班2》里,曾志伟就说影视行业内有条鄙视链:电影>电视剧>网剧/网大>短剧

纵使有关部门预测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34.3 亿元,用户规模将超过整体网民的50%以上,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不爱看短剧,习惯性地认为短剧“低人一等”。

明明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短剧为何还是“Low”,还是有很多人不爱看?

很难界定网络短剧,具体是诞生于哪一天,但在很长的一段的时间内,它都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

作品到底是走向“三俗”,还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子榨菜,其中的界限很模糊,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为了解决短剧内容的问题,相关部门推出了“分类分层审核”制度,重点微短剧需提交完整剧本审核,普通微短剧需完成备案。

审核严格了,以前那样内容野蛮的短剧少了,今年短剧的低俗内容投诉量下降了40%。

现在的短剧也有规章制度了,但内容变得高质了吗?

并没有。

前段时间有部叫《麒麟送子天降喜福》的短剧,上线2天就突破了4000万播放量。

可能单看名字觉得还挺合家欢的,可实际剧情却是荒唐的“一胎99子”。

当女主把99个孩子叠成肥牛卷进宫面圣时,更是让人看的目瞪口呆。

而主创回应的时候,竟说在围读剧本阶段就觉得荒唐,可想想能大爆就接了。

一胎99子也许不违法,但真是蹂躏大众智商。

这剧倒是很快下架处理了,可它一开始是怎么上架的呢?

有网友扒出此剧背后的出品公司九州文化,这是一家“因癫出圈”的公司。

也就一年前,他家的《大佬,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就因为渲染血腥暴力等原因违规。

作品全网下架,公司也被广电总局约谈。

即使早有审核制度存在,还是有很多短剧绕过送审流程,造成“先上线后追责”的问题。

再加上屡犯不改的违规企业存在,现在的短剧只能说是不违法,但离真的规范还差十万八千里。

你说这帮人遭到处罚后为啥不收敛,反而继续违规呢?

还是钱作怪!

这几年影视寒冬,相比长影视内容“即使高质量也不一定盈利”的情况,短剧对质量要求低。

只要精通流量密码,往往就能短、频、快地赚真金白银。

这也是短剧爆火后,横店变成竖店的原因。

真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是商品,最终目的都是赚钱。

只不过长影视还有点艺术追求,毕竟没人会为超长时间的垃圾剧情傻傻掏钱。

短剧凭着高频的调动情绪,能让观众冲动消费,并不在乎作品的三观。

拍短剧更像是在打造一款理财产品,或者说是制造一个流量巨大的展位,只为和广告商谈判。

现在很多长剧都流行广告小剧场,就是让主角带着原剧的服化道去打广告,观众对这样的形式是又爱又恨。

短剧则更加离谱,直接在广告里插剧情,简单粗暴,毫不在乎观众的感受。

有网友爆料他看过一部剧,10分钟有3分钟在带货,甚至剧中的奶奶病危,孙子却趁机掏出保健品大加介绍。

你很难说着这种剧到底是资本在做局,还是编剧们就是把整部剧当成一个加长广告在写。

最离谱的是,短剧中售卖的商品往往都是低质量的崴货,甚至根本就是乱发货,反正消费者也没处反映。

还有一些短剧,压根就是由企业深度定制的。

比如潘叔和美团合作的短剧《进击的潘叔》,里面充满了各种不合时宜的广告。

本来剧情里是几位主角在吵架,这时潘叔忽然大喊一声“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然后开始背诵广告词,宣传团购火锅业务,之后激情下单团购券。

既然有企业定制的需求,短剧圈里也出现了一大批专门承接定制短剧的达人。

比如咪蒙MCN旗下的姜十七,几乎快成了品牌定制短剧的专业户。

其主页上的短剧封面几乎都有品牌LOGO的加持,剧情演到一定时长就会固定进行产品口播。

不到一年半时间,她已经接到了11家品牌的合作需求,推出了17部定制短剧。

如果说以上的商单看着还能接受,那接下来我说的广告已经有点令人发指了。

《涅槃人生》《婚纱不合身,原来是别人的定制款》《不说再见的爱人》三部短剧都是某药企的定制产品,完全沦为了产品的宣传片。

为情所伤的女主流产了,得喝品牌旗下的感冒药。

男主给女主送容易长胖的美食,总是附赠品牌旗下的胃药,以示吃了药消化能力MAX。

这样频繁打广告,会让不明就里的观众误解视频中的药品“包治百病”,吃药就跟喝水一样无负担。

是药三分毒,乱吃药有什么后果可是难以预料的。

关键是这些短剧光顾着卖货,却鲜少标记“用药请谨遵医嘱”这样的必备提示词。

国内广告法愈发严格,对这种药品宣传的监管要求特别严厉,拍短剧就成为一些企业规避监管的手段。

毕竟广告不能夸大功效,可短剧是另一套审核规则,而且内容创作的自由度非常大。

只能说有些企业为了打广告真是煞费苦心,净整骚操作了。

利用短剧圈钱的除了创作者和品牌企业,甚至还催生出了完整的下游产业。

可能有朋友听说过那种“投资电影骗局”,就是让你掏钱作为电影拍摄的启动资金,等电影上映赚钱了再给你分红。

这种套路多年前非常流行,上当受骗的人很多,后来大家才明白:

真是顶级制作的好电影哪轮的到民间散户来投资呢?

短剧相关的骗局就不同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个小快灵的产品,而且无缝衔接短视频平台,非常接地气。

更何况现在有很多短剧乘上“银发经济”的风潮,就拍老年人的故事。

要知道,老年人更是上当受骗的常客。

很多短剧骗局目标就是中老年群体,一般是邀请受害者来推广短剧。

“短剧推广员”号称零基础就能月入过万,堪称最强副业。

做起来也简单,基本就是把短剧素材剪辑发布一下,贴链接引导网友收看。

比如大家在网上看到的各种没头没尾的短剧高光剪辑,还会在评论区置顶某短剧APP链接,这就是一种推广。

最后的结果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花钱买了人家提供的剪辑课,学完之后用不上。

第二种就是辛辛苦苦推广了半天,收益无法提现,或是自己交的推广保证金直接被冻结了。

说了这么多短剧违规违法的案例,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短剧作为商业项目来说较为轻巧,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真是因为违法问题被Ban了,毕竟成本不大,对大公司来说损失似乎也不痛不痒。

回到咱们开头提到的问题,为啥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看不上短剧,总觉得它低人一等。

我甚至还没怎么提起内容粗制滥造、模仿跟风严重这些内容上的问题,光是这些行业乱象,那就足够让观众反胃了。

各路资本入局之后,国产影视剧就越来越像纯粹的商品,逐利性质明显大于艺术性。

可短剧似乎一出生就奔着赚老铁们充值费来的,想看到点精品内容似乎都有点为难人家了。

当然咱们绝不能一棒子打死,现在还是有很多优秀短剧的,有些甚至还登上了传统电视台专门推出的短剧栏目。

当下央视、卫视都加速入局,想让短剧往精品化、主流化的路线走。

之前还看央视和深圳合作在拍短剧《奇迹》,不但投资大,还包揽了胡歌、雷佳音、宋佳、闫妮等等专业的长影视演员。

我想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长剧演员投身短剧,精品短剧也会吃掉不少垃圾长剧的份额。

好的留下,差的被洗牌,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我想距离短剧洗牌的那一天,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

咱们明天见,拜了个拜~

来源:小片片说大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