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暌违大银幕32年之后,陈佩斯带着自己执导并主演的新作《戏台》回到了电影院。原本在点映期间并不被看好的这部影片,最终凭借口碑逆袭。
暌违大银幕32年之后,陈佩斯带着自己执导并主演的新作《戏台》回到了电影院。原本在点映期间并不被看好的这部影片,最终凭借口碑逆袭。
电影 · 戏台
许多观众走进影院,是出于对陈佩斯的熟悉与怀念,而走出影院时,却被一种沉甸甸的情绪击中。
有人说,这部戏演的是戏班,更是人生。一个人,一出戏,一方台,哪怕烽火连天,也要唱完《霸王别姬》。
中国戏,从来不只是娱乐,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今天,不妨就从《戏台》出发,走进那个“戏”的世界。
中国戏
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清华教授李楯揭秘戏曲背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1
中国戏,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从明清以来的三百多年间,戏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许多人生命的一部分,是一代代人认知、思维、表达和交流的方式。
陆小曼的例子颇具代表性。她不仅是近代文化名人徐志摩的妻子、众人眼中的“才女名媛”,还是一位真正的“戏中人”。她能在同一天先后演出昆剧《思凡》和京剧《汾河湾》,也能与徐志摩合演《玉堂春》。她甚至曾与俞振飞、袁寒云这样的京昆大师同台演出《奇双会》。
陆小曼说过:“……天性不允许我吐露真情,于是直着脖子在人面前唱戏似的唱着,绝对不肯让一个人知道我是一个失意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其实,痛苦时在唱,欢乐时也在唱。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的陆小曼与徐志摩
不仅是名流如此,在民间更是如此。当人生遇到困境时,人们会用唱戏来自我表达、自我激励,甚至自我安慰。
有政治人物在斗争激剧时唱“我手中缺少杀人的刀”,有人在郁闷中唱“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有自感处于人生低谷的人唱“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有人在穷困中唱“……好汉无钱处处难”,就连不识字的阿Q,都会唱“我手持钢鞭将你打……”
戏,是那个时代普通人情绪的容器,是表达与记忆的方式,更是承载文化的一种生活本能。它并不需要解说,不依赖文字,它通过“唱念做打”的身段,让人在模仿、传唱、观看中,沉浸在一种被传统塑造的审美与情感节奏中。正因此,人们并非“观看者”,而是文化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参与者。
梅兰芳与他的观者
今天的我们,也许已习惯在屏幕上滑动短视频、在耳机里听流行乐,但仍会在看完一出老戏或一部如《戏台》这样的影片时,被那种“戏比天大”的气场击中。
2
他们不是“观众”,是参与者
今天,我们看戏,多是作为观众。然而在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人们“活在戏中”,这不仅意味着看戏、唱戏、听戏,更意味着他们将戏曲当作情感的表达渠道与人生的精神坐标。
什么叫参与?不是只是看着,而是要选戏、点戏、喊戏、评戏,甚至自己上场唱几嗓子。在过去的乡村或城市,戏班演出时,观众不仅是听众,也是导演和指挥。
今天的演出剧本早已排练好、流程严密,而当时,戏班在演出过程中,随时可能根据台下观众的反应改变腔调、调换曲目。文戏多几句,武戏少几下,全看你台下人如何传情达意。
湖广会馆演京剧。
不仅仅是听,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唱。走在街头巷尾、田间小路,随口来两句京剧、昆曲,在过去并不是戏迷专属,而是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吃饭、聚会、走亲戚,喝茶闲聊之间,哪怕是卖菜的、拉车的、书画名家、政界要人,都有可能来上一段唱腔。
而唱戏,并不总是为了“表演”。唱,是一种抒情,一种张力的释放,一种情绪的宣泄。你愁闷了,唱;你不平了,唱;你想寄情、借古讽今了,还是唱。
比如,周信芳在唱《打渔杀家》时,把原本的“拳打南山猛虎,足踢北海蛟龙”改成“块垒难消唯纵饮,事到不平剑欲鸣”,其中那股胸中不平、欲言又止的情绪,被唱腔一吐而尽。
梅兰芳与他的观众
过去的人之所以沉醉于戏,是因为戏与他们的生命经验深度相连。他们不觉得《水浒》《三国》离自己远,因为那里面的人生起伏、忠义情仇,是他们现实生活的投影。他们能“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是因为戏中人未必只是“别人”,很可能是预示着自己命运的影子。
京剧《灞桥挑袍》:杨小楼饰演关羽、郝寿臣饰演曹操。
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看戏时,少了共鸣,多了审美;少了代入,多了距离。而过去的中国戏,是人与人共同完成的艺术创造,是一场真实的、当下发生的、可以改写结局的互动。在那个世界里,戏不是给人看的,是人“活”出来的。
3
“一字不改”的《霸王别姬》好在哪?
在《戏台》这部电影里,最触动人心的一幕,莫过于那场“改戏”的冲突。军阀洪大帅拔枪逼戏班删改《霸王别姬》的结尾,要求项羽不能死、要有“胜利”的结局。但正是在这荒诞甚至令人愤怒的情节中,我们重新意识到这出戏的分量。
电影《戏台》剧照
这出戏写的是英雄项羽与虞姬在垓下的诀别:外有汉军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内有人心动摇、大势已去。在生死存亡之际,虞姬翩然起舞,婉转唱出“劝君王饮酒听虞歌”,她用歌声解忧、以舞剑激励,将一个“侍妾”身份的女子,写成了刚烈、缠绵、绝决、崇高的化身。
项羽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刚愎自用、刚强过度,善战却不善守局;他对刘邦仁慈,对手下残酷;他毁秦宫、屠降卒,却也有柔肠寸断的一面。司马迁说他“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对其功绩不吝溢美,但也清醒指出其识人之短、结局之败。
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完美的失败英雄,在虞姬的陪伴与殉情中,完成了人性的升华——他的失败,不再是政治博弈的失败,而是人格信念的胜利。唯其“不肯过江东”,且又得益于虞姬既刚烈又柔美之气的烘托,才成就了项羽成为一位人们至今思念的英雄。
而京剧《霸王别姬》的结构和技艺安排,也几近完美。从唱、念、做、打,到舞台的节奏控制,都可谓精雕细琢。虞姬由轻摇板唱起,再到南梆子的婉转悠扬,再转为西皮二六的如泣如诉,一路情绪渐进,情感渐深。
项羽唱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是诗,也是誓,是对自己命运的最后宣告。更何况,这一场戏原本还有项羽乌江自刎的后场——马不肯过江,人不忍回头,直至“八千子弟俱散尽,乌江有渡孤不行”,真正为这位英雄画下了悲壮的句号。
京剧《霸王别姬》:杨小楼饰演项羽、梅兰芳饰演虞姬
这一出戏之所以被称为“绝唱”,不仅在于其艺术之美,更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人对英雄气节、忠贞爱情和人生尊严的极致想象。在它的身上,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烈,也有“千古一别”的凄美。
看完《戏台》你有没有被哪一幕深深触动?
你觉得今天还需要中国戏吗?
在你心中中国戏“好看”在哪儿?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书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
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
”
-End-
观点资料来源:《中国戏七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