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4日,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全国上映。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旨在通过影像重现那段血与泪交织的民族伤痛,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惜与对历史的铭记。
2025年8月4日,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全国上映。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旨在通过影像重现那段血与泪交织的民族伤痛,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惜与对历史的铭记。
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上海知名电台主持人周小畅却发表了一则引发广泛争议的评论,将公众视线从电影本身引向了更深层的历史认知与舆论立场之争。
周小畅在节目中表示:“一部好的战争片,最终是为了让大家珍惜和平,祈求和平,而不是煽动情绪掀起仇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这番话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支持者认为其观点理性、和平主义立场鲜明;但更多人则认为,这番言论不仅逻辑混乱,更在立场上犯了根本性错误。
南京大学博士、考研名师汤家凤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公开质疑周小畅的言论立场。他在评论中指出:“一部展现历史真相的电影,怎么就成了煽动仇恨的工具?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坐在这里谈和平,是因为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汤家凤进一步呼吁上海宣传、广电部门对周小畅的言论进行调查,并质疑其是否适合继续担任公共媒体的主持人。
这场舆论风暴迅速升级,成为一场关于历史观、民族情感与公共话语边界的激烈讨论。不少公众人物陆续发声,支持汤家凤的观点,认为周小畅的评论不仅缺乏历史常识,更在无形中削弱了民族记忆的正当性。
周小畅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反响,并非偶然。它触及了一个长期存在但又常被忽视的问题:在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对待战争记忆?是将其作为警示后人的教材,还是应该“放下过去”以追求现实的和平?
这场争论背后其实反映了两种历史观的冲突。一种是以铭记历史、捍卫民族尊严为核心的“记忆派”,主张通过影像、教育、纪念等方式不断提醒后人勿忘国耻;另一种则是以“和解优先”为立场的“遗忘派”,强调不要让历史成为现实政治的工具,避免煽动民族情绪。
然而,这种“忘记过去”的呼声,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和平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是无数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如果连历史的创伤都被抹去,那么和平的意义也将变得空洞而脆弱。正如《南京照相馆》所展现的那样,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存在,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周小畅的言论之所以被广泛批评为“逻辑混乱”,正是因为他将“铭记历史”与“煽动仇恨”混为一谈。这种逻辑上的偷换概念,不仅否定了历史教育的价值,也模糊了和平与正义之间的界限。真正的和平,应当建立在对历史的正视与反思之上,而不是对过去的刻意淡化。
此外,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当前社会中部分公共人物在历史认知上的严重偏差。作为媒体从业者,周小畅的言论具有一定的引导力与影响力,若其立场偏颇,极易误导公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这也提醒我们,主流媒体在选人用人方面应更加审慎,确保公共话语空间的立场正确、历史观清晰。
从长远来看,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关于电影的舆论争执,更是一次关于民族记忆与公共责任的深刻反思。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我们该如何讲述历史?又该如何在和平与正义之间找到平衡?
《南京照相馆》的上映,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有力回应。它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让人们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真相。正如一位观众所言:“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加理解了和平的重量。”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应被铭记的价值。
周小畅的评论只是这场风暴的导火索,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守护好历史的记忆,维护好民族的情感,以及在公共空间中建立起理性、尊重与共识的话语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的可持续性,也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