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花儿与少年》第五季的先导片带着#全员淡人#和#节目组提前50天面试艺人#的话题冲上热搜时,不少观众忽然意识到:这档从2014年走来的综艺,已经陪我们走过了整整十年。
当《花儿与少年》第五季的先导片带着#全员淡人#和#节目组提前50天面试艺人#的话题冲上热搜时,不少观众忽然意识到:这档从2014年走来的综艺,已经陪我们走过了整整十年。
十年间,它曾因明星间的微妙互动被戏称"花学"现场,也曾因旅行中的真实碰撞让观众看到明星卸下光环的一面。而新一季开播就释放出"拒绝闹剧"的信号,反倒让人想起这档节目最本真的魅力——那些关于旅行、关于相处、关于"如何与世界交手"的细碎思考,其实一直藏在镜头的褶皱里。
从"宫心计"到"淡人局":观众为什么爱看明星"好好说话"?
"淡人"这个词,精准戳中了当下观众的观综心态。比起前几季被过度放大的争执与误解,新一季嘉宾们初见时的礼貌疏离、交流时的点到即止,反而透着一种难得的松弛。节目组提前50天的密集面试,与其说是筛选艺人,不如说是在寻找一群"能好好旅行的人"。
这让人想起《花少》最初的模样。第一季里,张翰拿着地图问路时的笨拙,华晨宇对着星空发呆的敏感,其实都比刻意制造的冲突更动人。观众爱的从来不是明星撕X,而是看他们在陌生环境里暴露的真实:会迷路、会想家、会因饮食习惯不同而迁就,也会在看到绝美风景时像孩子一样尖叫。
"花学"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讨论,本质是观众在明星的相处模式里照见了自己——那些职场里的微妙平衡,朋友间的边界感拿捏,家人旅行时的意见分歧,其实都藏在节目里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里。而当新一季选择让"淡人"们同行,或许正是想回归这种"普通人的旅行":没有剧本化的矛盾,只有陌生人逐渐靠近的自然轨迹。
装箱环节十年不过时:行李箱里藏着成年人的生存哲学
如果说"淡人"是新一季的态度,那"装箱"就是《花少》刻在DNA里的仪式感。十一年前,刘涛在第一季里把行李箱收拾得像精密仪器:衣物按类别折叠,化妆品用密封袋分类,连充电线都缠绕得整整齐齐。这段片段不仅让"刘涛式收纳"火出圈,更让观众第一次意识到:一个人的行李箱,藏着他对待生活的方式。
有人像刘涛一样,信奉"万全准备"——晕车药、防晒霜、转换插头,把旅行变成一场可控的冒险;也有人像当年的郑爽,箱子里塞满零食和玩偶,带着"把家搬进旅途"的安全感;还有人奉行"极简主义",几件换洗衣物加一本好书,把旅行交给未知。
十年过去,观众依然期待看明星装箱,其实是在期待看不同的生活哲学碰撞。那些被精心打包的物品,本质上是成年人对抗未知的武器:有人用清单感获得掌控力,有人用熟悉的物件抵御陌生感,有人用精简的行囊拥抱变化。就像我们自己收拾行李时,总会在"带这件还是那件"的犹豫里,暴露内心最在意的东西——是舒适、是体面,还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底气?
旅行的意义,从来不在远方
《花少》走过十年,从意大利的街头到巴西的雨林,从沙漠星空到海岛日出,它带我们看过无数风景,却始终在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旅行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当一群人暂时脱离熟悉的轨道,被迫共享一段时光,那些平时被身份、地位、人设掩盖的特质,会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显露出来。
新一季的"淡人"们或许不会制造多少话题,但他们拖着行李箱走进机场的瞬间,依然会让观众想起自己的旅行:出发前的期待与焦虑,路上的意外与惊喜,和同行者从客气到熟络的渐变。就像我们未必记得去过哪座山、看过哪片海,却会记得某个深夜和旅伴分享的一桶泡面,某次迷路时互相打气的玩笑,某个人在陌生街头帮你问路时的背影。
这大概就是《花少》能走过十年的原因:它用明星的旅行,讲透了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装箱时的细致与潦草,还是相处时的疏离与靠近,本质上都是我们与世界交手的方式——带着准备出发,带着包容前行,在不确定里寻找确定,在陌生中遇见熟悉。
新一季开播了,或许少了些可供热议的"名场面",但能安安静静看一群人好好旅行,看他们打开行李箱时的小习惯,看他们在异国街头互相等待的背影,其实已经足够动人。毕竟,旅行的意义从来不在远方,而在途中那些关于"如何与世界温柔相处"的答案里。
来源:星光综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