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除了影片特定场景中“敲响警钟”的警醒作用之外,也非常适用于,当下某些人习惯性“下跪”的精神状态。
“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
看过《东极岛》的观众,一定记得教书先生被活活烧死时的呐喊。
这句话,除了影片特定场景中“敲响警钟”的警醒作用之外,也非常适用于,当下某些人习惯性“下跪”的精神状态。
影片尚未公映便已被唱衰,“抗日还是救人”的争议、“丑化渔民形象”的质疑、“历史虚无主义”的批评,以及“没兴趣了解这段历史”等负面声音,此起彼伏。
这些精神上的“矮子”,在网络上冒充着键盘上的“巨人”,以“没有被狠狠感动到”的狭隘标尺,将“不懂历史的灾难片”的标签贴在这部电影上,实则暴露了自身对历史厚重感的漠视与艺术鉴赏力的贫瘠。
对于以上所谓的“差评”,不敢苟同。
《东极岛》的渔民,是“抗日也是救人”!
是“歌颂普通渔民的英雄事迹”!
是“里斯本丸号沉没真相的历史还原”!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的歌词,其灵感来源正是1942年二战期间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
在管虎导演掌镜之下的《东极岛》,不但“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惨烈场景被影响还原,而且东极岛渔民们“海上有难必救”,在炮火与深海之中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壮举,也被歌颂于大银幕之上。
那是一段尘封了83年历史里,中国浙江东极岛上普通渔民们的血性与担当!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热血高燃,华语影史水戏之最!
下文将从剧情编排、人物塑造与关系网络三个维度深度解析这部作品的创作巧思。
首先是朱一龙、吴磊饰演的阿赑、阿荡“海盗兄弟”,他们俩的人物命运,其实在他们的名字上就埋下了伏笔。
哥哥阿赑的名字,取自于龙生九子的六子——“赑屃”。
“赑屃”形似神龟,善驮重物,象征着坚韧、毅力和担当,与那个年代渔民负重前行、守护家园的形象完美契合,同时也暗含了“海洋”的渊源,以及“龙的传人”的担当与善良。
阿赑人物的隐喻,可拆解为“被各种贝壳附着的海堤”。因为他是“外来者”海盗兄弟里的支柱,是弟弟阿荡最坚实的依靠,更是凝聚东极岛渔民抗争意识的领袖先锋。
影片开场弟弟阿荡救下溺水的英军战俘纽曼,哥哥阿赑虽然明面上是蛮横阻止,背地里却悄悄留下捕鱼的木篓为其留下一线生机。
这个“外冷内热”的举动,透露了他恻隐之心的良善本质。
当他发现阿荡私救纽曼上岸,并安顿在家里,又得知纽曼是“帮咱打日本鬼子”的英国盟军时,他从“最初的震怒”逐渐转变为“沉默的担当”。
他替弟弟抗下“救战俘”的责任,并将“日军即将登陆东极岛”的消息,提前告知给了吴老大。让所有渔民们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弟弟阿荡壮烈牺牲,他又继承弟弟遗志,血洗鬼子碉堡重返“里斯本丸号”,既报了弟弟的血海深仇,又拯救了大量的英军战俘。
他“不惧风浪”的抗日军、抗海涛,直至精疲力尽、葬身深海的最后一刻,也是无怨无悔的“从海上来又回海上去”。
弟弟阿荡的名字,寓意碧波荡漾,象征无拘无束、恣意徜徉的本真善良,代表吴磊饰演的角色不受桎梏的天性与纯粹的救人初心。
正因此,看到海上挣扎的纽曼,他会下意识的伸出援手;被哥哥阿赑驱赶,他会护着纽曼喊出:“这是一条人命啊”的执拗;惊见纽曼被斩首,又见舱内挤满的英军战俘,心中燃起报仇雪恨的信念。
可哥哥阿赑的坚韧与担当,换不来弟弟阿荡牺牲的宿命。
弟弟阿荡的自由与热血,让他最终死在了日军的枪口下。
正如开头兄弟二人的人物命运,早已“剧透”在名字之上。
两兄弟从海上而来,最终又回海里去。
因为他们“海盗”的身份,不受村民们待见,“南北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少数群体”和“多数群体”的常年对峙,其实就是“海盗”反抗精神和渔民们“屈服意志”鲜明的反差对比。
这座岛子的“话事人”吴老大,即是这种“屈服意志”代表性人物,曾经是风极一时掌控全局者,但是在日军登岛后,他的权威地位和尊严,在枪火下被完全碾碎。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只有两个鬼子驻岛,300多号渔民们都不敢进行反抗的原因。
因为吴老大曾经带领渔民们反抗的代价,是宗祠被摧毁、出海被禁止、村民被屠杀。
所以面对日军威胁,意志消沉多年的吴老大,最终又拾起反抗的勇气,为救渔民挺身而出,最后悲壮牺牲。
吴老大的养女“阿花”本来打算和阿赑私奔上海,但是“里斯本丸号被袭事件”,打乱他们既定的安排。
而且阿赑有弟,阿花有爹,他们谁都放不下自己的亲人。
“阿花”是特定时代背景里“不能上桌女性”的缩影。东极岛上女性不能出海,这个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正和日军压迫下渔民们不能反抗,同出一辙。
而这两个“不破不立”的糟粕规则,同时都被阿花所打破。在她的觉醒之下,女性不但扬帆出海,而且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成为了海上营救的半边天!
她从最初的恐惧、麻木,到最终的热血爆发,并不是某些网评中所谓“女权呼吁”的刻意标签,而是被血色现实唤醒的原始韧性,是身为渔民“救人一命,天上一星”“逢难必救”朴素信念的彻底爆发。
海上大救援的“浪越凶,血越烫”,正是源自舟山的渔民谚语。
所以,当日军屠刀悬在每个岛民头顶时,当鬼子不尊重死者而随意开枪射击时,当保长李元兴指着鬼子喊“你们都不是爹妈养的吗”时,反抗无关性别觉醒,而是生命个体在绝境中对“活下去”的本能呐喊。
陈明昊的角色,在影片中也是一大亮点,他的双重身份隐喻着文人的生存困境:“逃兵”是他对暴力的本能逃避,“教书先生”是他对文化的坚守。
当一袭长衫的他,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的时候,也完成了知识者从“纸上谈兵”到“以血明志”的蜕变。
他那句“不能跪”的台词里,是民族尊严的精神图腾,是他对“精神奴化”的绝地反击。这里的“跪”不仅是身体姿态,更是对侵略者“顺民教育”的隐喻。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将“日语课本”丢进了火炕里,也早已表达了他懦弱外表下的“硬气”。
影片中他不断念诵的《满江红》,构成了古典爱国精神与现代反抗的互文:“怒发冲冠”的悲愤,映射他对日军暴行的控诉;“靖康耻,犹未雪”的痛感,转化为对“海岛之耻”的切肤之恨;而浴火“朝天阙”的壮志,则暗喻他以“向死而生”的悲壮姿态。
正如岳飞的词被刻在石碑上,教书先生的抗争,和他那不愿脱下的长衫,都被刻在海岛的礁石上,成为“向海而死者”的墓志铭。
但严格意义上来讲,《东极岛》并非纯粹的主旋律电影,它与《南京照相馆》如出一辙,皆是以平凡人的视角,讲述中华民族于苦难中淬炼韧性,反抗不屈的斗争精神。
渔民们在日军屠刀下“不忍、不跪”的血性之光,更呼应着“战争可划国界,人性终将击穿黑暗”的世界主题。
当今国际社会日本仍在历史迷雾中“选择性失忆”,教科书删改暴行、政客参拜靖国神社、舆论洗白侵略原罪,而《东极岛》的出现,恰是以全球语境下的历史叙事,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还原呈现日本的罪行和中华民族的血性。
海浪声声,灯塔长明。
英国幸存战俘后代维尼太太观影后哽咽:“爷爷常说没有中国渔民就没有我们家族。”
83年前,里斯本丸号“沉”入海底。
但历史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
来源:编剧蓝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