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以冒犯为幽默”啦,什么“性别歧视段子”啦,还有翻旧账的,新仇旧恨一起算。
圈内人说两句。
最近脱口秀这个圈是又炸了。
体感上真的能感受到热度飙升,各种名场面轮番刷屏。
不是爆笑,就是爆骂。
这波操作,到底怎么回事?
先看时间线。
山航空乘宣布换装,空姐能选裤装了。
脱口秀演员嘻哈,前空姐,舞台上狂喷短裙丝袜的尴尬和安全隐患。
网友一边夸:这才是真影响现实。
一边问:是不是脱口秀的发声起了效果?
但事实是,山航的决策并不是直接因为她说了啥。
没证据链,也没官宣。
谁知道幕后是不是有行业自查?还是实在忍不了舆论压力了?
但无所谓,反正最后公众觉得脱口秀这回是真“出圈”了。
再瞄一眼微博热搜。
李诞,上一次还在节目吹牛喝酒,这次被骂到关评论。
骂点其实老掉牙。
什么“以冒犯为幽默”啦,什么“性别歧视段子”啦,还有翻旧账的,新仇旧恨一起算。
网友集体呼喊柳岩再上节目。
为啥?还不是当年李诞蹭柳岩身材开黄腔太恶心。
现在翻车,没人替他说话。
气氛就是这么诡异。
脱口秀“新老更迭”,一边新观念上位,一边旧段子被清算。
这个热点,背后其实是整个喜剧行业的焦虑。
转型阵痛,全体都躬身受。
很多人钻出来问:
脱口秀不该“单纯好笑”吗?
怎么现在越来越像TED演讲?
是不是越来越没意思?
你要问圈内人,谁说以前脱口秀真就“纯好笑”?
拜托,以前那些段子,看着是轻松,实际上底线低得离谱。
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胖瘦丑“下三路”全能拉出来逗哏。
女演员站台被黄腔狂轰滥炸,台下还死命鼓掌。
现在回头看,纯属群体性尴尬表演。
你以为当年柳岩真想被李诞调侃?
后来她自己说过,根本不舒服,只是不懂拒绝而已。
难道这就是“好笑”?到底谁在笑?
更别说各种翻车的段子,实锤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但你说现在脱口秀就真的好到哪儿去?
未必。
好笑的变少,段子更多变成了社会观点输出,会心一笑变成了“对社会议题鼓掌叫好”。
这不是TED是什么?
网友口嗨“怀念以前单纯好笑”,背后其实是对新表演模式的不适应。
可真让脱口秀回到以前的标准,估计现在逮谁都得被骂。
为什么好笑的变少了?
因为段子的立意越来越高,现实议题越来越深,调侃的门槛也跟着水涨船高。
空姐裤装、农村女权、职场性骚扰、卫生巾羞耻、外卖员困境……
每个话题背后都是一群人的痛点。
但能写、能讲、还要能让全场笑——真不是容易活。
有网友直接开喷:脱口秀越来越正经,越来越像道德大讲堂。
评论区炸裂。
“还我以前的脱口秀!”
“以前就应该拿这些东西说笑,对吧?”
气氛对立。
可仔细掰扯一下,实际上这就是整个喜剧行业的缩影。
不仅脱口秀,相声、小品、甚至情景剧都在经历“标准升级”。
那些“剩女讽刺”、调侃胖子穷人矮子的段子、各种荤段子,现在电视台能播?直接收封。
创作者嘴里叫苦:“现在什么都不能说!”
但真的不能说,还是不能再用以前那套方式说?
有台媒爆料,行业内现在稿子先得上报,审核层层卡,段子被毙无数。
也有圈内朋友私下聊天,以前三句两句就能写成段子的那些题材,基本全部被列进红线。
群演在后台反正都快骂娘了,观众在线等“下饭”,创作者在线等自救。
而高度紧张的同时,还有一拨人踩着这波浪头“蹭议题”出圈。
比如自驾出走的苏敏阿姨,和房主任的脱口秀形成现实呼应。
观众冲进评论区点赞,媒体跟进解读,产业链都要转向“女性视角”。
你不跟风,直接被说“没有社会责任感”,跟风又容易做成“说教型脱口秀”,被骂“假正经”。
创作者夹在中间,哪边都不是人。
再看早年的段子。
庞博周奇墨的舞台,确实有经典,观众真给面子,现场一片哄笑。
为什么那波能流行?底线低,观众习惯了,行业没人管。
同样是“个人经验出发”,但往往踩着弱势群体的痛点讲段子,讲真的,这种笑真能持久吗?
现在流行“价值表达+共情视角”,段子更像是“谈人生、递观点”,不好笑但能被二次传播。
老脱口秀时代靠的是爸妈看不懂、领导不关注,演员自己愿意上天入地。
现在是网友随时开嘴、媒体随时挖坟,整个价值体系都崩了。
就像有网友说的,“现在的喜剧演员都在拼观点、拉同情。”
但是不是有必要走得这么极端?
圈内私底下也炸锅。
前辈们私信鱼叔:新生代都在“凑热点”,很难看出谁是真本事。
后台数据给出的反馈,议题型内容更容易上热搜,但搞笑段子却更难养粉。
这不是赤裸裸的商业选择?
但你说现在这种审查和标准,保护了谁?又伤害了谁?
有没有一种可能,观众其实从头到尾还是爱看“有观点但好笑”的内容?
关键就在于,大多数创作者还没学会把“现实议题”讲得巨逗又不冒犯。
有本事像卓别林,能把失业、穷困写成笑话,但讲出来全世界都跟着回味。
国内脱口秀这火候,实话说还差得远。
时间线继续推。
过去一年,脱口秀频繁官宣“整改”,节目审查越来越严格。
据称,有编剧被要求当场删除“职场潜规则”段子。
一边要内容数量,一边怕被骂,节目组都快疯了。
能讲的题材越来越少,剩下的要不是出圈,就是被投诉。
业圈里谁没被叫去“喝茶”?谁没被要求查微博、清旧稿?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观众怀念“过去的好笑”,创作者焦虑“现在的红线”,节目组干脆选择“观念输出+微弱幽默”,直接奔着广电标准去。
结果变成谁都不满意。
但这场阵痛期,也没谁能避免。
行业要升级,玩家只能接受。
你说怎么解?
行业里有人提出要回归“单纯好笑”,也有人主张坚定“价值表达”。
两边吵得凶。
但真的回归纯好笑,能让脱口秀走得更远吗?还是说,从此就被时代淘汰?
你问圈内人的看法。
鱼叔只能说——现在就是一场转型阵痛,大家都憋着气在试错。
有本事能“又好笑又有观点”,那才是大神级玩家。
能不能突破、能不能让行业再起风浪,没人敢打包票。
但回头路是走不了了。
热闹看完,总得留下点悬念。
脱口秀,到底还能回到“单纯逗笑”的时代吗?
还是说,现在“共鸣+表达”才是唯一出路?
新旧之争,谁能最终胜出?
你怎么看这波娱乐圈大洗牌?
留言聊聊,圈内人的瓜,谁吃够了?
来源:高夫人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