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叫《东极岛》的电影上映,结果口碑票房都不好。导演管虎原本觉得电影拍得不错,没想到大家不买账。这事让很多人好奇,为啥一部花了心思的历史片会变成这样?其实仔细想想,问题可能出在观众心里藏着的事上。
最近有个叫《东极岛》的电影上映,结果口碑票房都不好。导演管虎原本觉得电影拍得不错,没想到大家不买账。这事让很多人好奇,为啥一部花了心思的历史片会变成这样?其实仔细想想,问题可能出在观众心里藏着的事上。
这部电影说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士兵救英国兵的故事。导演想表现人道主义精神,可观众看了直摇头。很多人说,历史上老祖宗被这些国家欺负过,现在还要让中国人去救他们后人,听着就别扭。网上骂声最凶的那几天,评分直接从6分掉到4分,连影院都开始撤档了。
这事的关键是大家对历史感受不一样。以前被列强欺负的记忆还在,现在电影里却要表现对敌人宽容。就像有人发帖说:"当年被踩在脚下,现在倒要捧着他们?这谁能接受?"这种情绪不是突然有的,之前一些历史题材剧也遇到过类似问题。
观众分成了两派。年轻人觉得电影不真实,说"历史伤疤还没好,凭什么要求我们大度"。也有年纪大的观众说导演是想表达和平,不该这么骂。但更多人觉得,不管啥意图,电影没照顾到大家心里的结,就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回头看看,可能导演没想到观众这么敏感。他可能觉得救人不分国籍是好事,但观众在意的是身份立场。就像有人评论的:"他们欺负过咱,现在救他们是情分,不救是本分,哪有反过来还要被夸的理。"
类似的事情以前也有过。比如某部抗日剧里日本角色太正面,当时也被骂惨了。这说明在某些历史题材上,观众的底线确实存在。但具体底线在哪儿,好像没人说得准,只能创作者自己掂量。
现在再看这事,更多人开始讨论怎么拍历史片才合适。有人说该完全站在自己立场,别考虑其他;也有人说得平衡,否则没法交流。但无论如何,导演和片方肯定没想到,一部电影会碰这么大的情绪。
这事给后来者提个醒。拍历史不光要查资料,还得懂现在人的想法。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一不小心就会踩坑。以后说不定还会有类似状况出现,但这次至少让大家都看清了问题所在。
来源:八卦挖掘机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