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东极岛》还原渔民救英俘真相,谁在歪曲历史?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21:46 2

摘要:电影还没上映,热搜先炸了。不是因为预告片炸裂,也不是哪位主演塌房 而是因为一部讲“中国渔民救英国人”的主旋律战争片 刚一露脸,就被自家网友骂上了天。你没听错 不是质疑剧情,不是吐槽演技,而是直接掀桌子:这事儿根本没发生过!管虎导演的新片《东极岛》,取材于194

电影还没上映,热搜先炸了。不是因为预告片炸裂,也不是哪位主演塌房 而是因为一部讲“中国渔民救英国人”的主旋律战争片 刚一露脸,就被自家网友骂上了天。你没听错 不是质疑剧情,不是吐槽演技,而是直接掀桌子:这事儿根本没发生过!管虎导演的新片《东极岛》,取材于1942年震惊世界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讲述浙江舟山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落水英军战俘的真实故事。按理说 这该是彰显人道光辉、展现民间大义的绝佳题材,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为何每当一段被尘封的善举被重新打捞,总有一群人急着跳出来,不是追问细节 而是直接否定动机 甚至上纲上线到“跪舔西方”?

《东极岛》的背景并不复杂。1942年 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本货轮 在未经标记的情况下,秘密运送着1816名盟军战俘,从香港驶往日本。途中 该船在浙江舟山群岛附近的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击中。船体严重受损,但日军并未组织救援 反而封锁了底舱,将上千名战俘困在黑暗的船舱内,任其自生自灭。更令人发指的是 当有战俘破窗逃生 试图游向岸边时 甲板上的日本士兵竟公然开枪扫射 阻止他们获救。

就在这地狱般的场景下,东极岛的渔民们出现了。他们目睹了海上的惨状 没有丝毫犹豫 驾着简陋的木制渔船,甚至舢板 冲进了充满危险的海域。据可靠史料记载,当天共有200多名渔民参与救援 他们驾驶着46艘小船 冒着被流弹击中、被日军发现后杀害的巨大风险,往返海面65次 最终从惊涛骇浪中救起了**384名英国战俘**。这些渔民 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 没有现代化的救援设备,有的只是最朴素的良知和对生命的敬畏。他们把获救的战俘藏在自家的茅草屋里,用仅有的食物和草药救治伤员 甚至不惜与日寇周旋,保护这些“洋人”不被搜捕。

这本该是一段被永久铭记的英雄史诗,一段足以让整个民族自豪的民间壮举。然而 当管虎决定将其搬上大银幕 争议声便如潮水般涌来。为什么现在拍?有人质疑,是不是为了迎合某种国际叙事,刻意塑造“救世主”形象?可事实是 这段历史从未被官方刻意“宣传” 它长期存在于地方志和幸存者回忆录中,直到近年来 随着《**里斯本丸沉没**》等纪录片的出现 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管虎并非第一个讲述者,他只是选择用更具象的电影语言,让更多人看到这段被遗忘的真相。据知情人士透露 剧组在筹备期间,曾多次前往东极岛 采访尚在人世的亲历者后代,并查阅了大量中、英、日三方档案,力求还原历史细节。

为什么是管虎?这位以《八佰》《金刚川》等战争片著称的导演,风格向来硬核、写实 甚至有些残酷。他擅长在绝境中挖掘人性的微光,也敢于直面历史的复杂与伤痛。选择他来执导《东极岛》 恰恰说明制作方希望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好人好事”宣传 而是要深入探讨战争、人性、勇气与偏见的深层命题。管虎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他想拍的不是“我们多伟大” 而是“在那种极端环境下 普通人是如何做出不普通的选择的”。这种视角,显然比廉价的煽情和口号式的歌颂,要深刻得多,也更容易触动当代观众。

后续会怎样?影片上映后,口碑两极分化几乎可以预见。一部分观众会被渔民们朴实无华的勇敢所震撼,为那段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落泪。另一部分人 则可能继续纠缠于“救了多少人”“有没有夸大”“战俘后来怎样了”等细节 甚至上升到“为什么要救敌人”的荒谬逻辑。这种撕裂 本身就很值得玩味。严查祖上三代、动辄扣帽子的网络暴力 在《东极岛》上映首日就已初现端倪 有人甚至翻出导演的过往言论,试图证明其“居心叵测”。这种对善意的本能怀疑 对英雄叙事的过度解构,是否正折射出我们社会某种深层的不安全感?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据说耐人寻味:获救的英国战俘中,有三人被当地抗日力量秘密护送至重庆。他们在报纸上公开发声 揭露了日军的暴行和中国渔民的义举 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谴责。这段历史提醒我们 善行本身就有力量,它不需要被时刻歌颂 但也不该被轻易抹黑。东极岛的渔民们 当年救人的那一刻 想的绝不是“以后会不会被拍成电影”,更不是“会不会被某些人骂成汉奸”。他们只是听从了内心最本能的呼唤:人命关天。

当一部电影试图照亮一段被遗忘的善 我们该做的 是擦亮眼睛去看,而不是急着吹灭那束光。毕竟 否定别人的善良,从来不会让自己变得更高尚。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嫂子看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