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级标准做微短剧!五部作品同日启动,总监制封喜军:精品化……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09 18:35 2

摘要:8月9日,电视剧《郑和船队》《奇衙轶事》,网络微短剧《大理寺画师》,电影《民国探案1930》《台岛轶事》媒体见面会在深圳举行。总监制封喜军,项目推荐官、演员黄榕,以及导演王英德、制片人王赛赛出席见面会。见面会上,封喜军与黄榕聚焦影视热点,分享创作理念和表演心得

8月9日,电视剧《郑和船队》《奇衙轶事》,网络微短剧《大理寺画师》,电影《民国探案1930》《台岛轶事》媒体见面会在深圳举行。总监制封喜军,项目推荐官、演员黄榕,以及导演王英德、制片人王赛赛出席见面会。见面会上,封喜军与黄榕聚焦影视热点,分享创作理念和表演心得。

五部作品齐发,多元题材彰显创作格局

即将启动的五部影视作品涵盖古装探案、民国推理、爱国抗日、古代传奇等题材。

古装探案微短剧《大理寺画师》首创“画技破案”模式,讲述现代美术生程忆青穿越到古代,凭借人像复刻技能破解“枯尸复活”等悬案,融合权谋与甜宠元素,开辟微短剧创作新视角。古装喜剧《奇衙轶事》以荒诞笔法描绘官场生态,讲述商人谢时被迫接任“被诅咒”县令后,联合江湖义士整顿吏治的逆袭故事,通过单元案件传递公平正义的核心思想。

探案电影《民国探案1930》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为背景,由侦探霍桑围绕一起因剽窃指控引发的离奇命案展开推理,情节逻辑缜密、反转不断,深入揭示人性复杂与社会问题。抗日爱国电影《台岛轶事》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历史背景,讲述清军将领陈清、民间艺人铁虎等志士联合乡勇奋起抵抗侵略者的悲壮故事,彰显华夏儿女的民族气节。

古代传奇历史剧《郑和船队》首次影视化呈现明朝航海史诗,还原郑和七下西洋时运用“厚往薄来”外交策略化解锡兰危机、建立海上贸易网络的壮举,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智慧。

总监制封喜军表示,五部作品虽题材各异,风格多元,但统一于“创新设定+精品制作”理念,以创新作品传播中华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演员黄榕与导演王英德

聚焦行业热点,探索影视发展新路径

媒体见面会上,总监制封喜军重点阐述了影视创作理念与微短剧精品化路径。针对当前微短剧内容悬浮、同质化等问题,他表示,精品化是破局关键,《大理寺画师》以电影级创作标准、扎实的剧本内核和独特艺术表达探索精品化路径,“画技破案”体系经专业团队反复打磨,确保细节逻辑严谨、视觉新颖,证明“短”不等于“浅”,“微”也能承载宏大格局。

谈及影视创作如何平衡“快节奏”与“逻辑严谨”,封喜军表示,《大理寺画师》采取“钩子前置+专业托底”策略,每集开篇设强冲突钩子,同时“画技破案”的核心逻辑由专业团队严格推敲,兼顾快节奏与严谨性。

总监制封喜军与演员黄榕

对于微短剧成本有限如何能保证制作水准的问题,封喜军指出精准分配资源是关键,“集结顶尖团队,如导演王英德把控戏剧张力,丹娜团队操刀服化设计,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曾出演《百年好合》《线人》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演员黄榕作为推荐官,也表达了对五部作品的期待,希望能够参演。她认为这五部戏是五把“创新钥匙”,解锁截然不同的视听盛宴。她特别提到王英德导演为作品注入了强节奏、强戏剧张力的独特基因和国际化视野。对于不同形式的作品,黄榕指出微短剧如《大理寺画师》是“碎片时间解压利器”,精准刺中娱乐需求;电影《民国探案1930》则需沉浸细品,如工笔画般渲染时代厚度。她强调这些作品不仅特色鲜明,更承载文化根脉,推动产业升级,她表示:“好作品,好故事,永远值得被看见。”

文 | 记者 龚卫锋

图 | 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