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东极岛》片尾字幕升起时,影院灯光照亮的是观众们脸上的困惑与失望。这部由管虎联合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主演的暑期档“重磅炸弹”,上映首日排片量登顶,票房却止步于6984万。
当《东极岛》片尾字幕升起时,影院灯光照亮的是观众们脸上的困惑与失望。这部由管虎联合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主演的暑期档“重磅炸弹”,上映首日排片量登顶,票房却止步于6984万。
口碑更如雪崩般坍塌:“加勒比海盗大战鬼子”、“皮肤涂黑的假渔民”、“历史被掰成西方英雄片”……矛头直指导演管虎——这位曾因《八佰》《金刚川》陷入“历史叙事争议”的老将,又一次栽进了同一个泥坑。
《东极岛》并非凭空杜撰。它取材于1942年震动东海的真实事件:日军货轮“里斯本丸”被美军鱼雷击中,1816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死在底舱,东极岛渔民冒死救出384人。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高达9.2分的评价印证了这段历史的感染力——渔民救援的动机纯粹而朴素:“海上见难必救,想也不用想”。
电影却将这份纯粹碾得粉碎。为强化戏剧冲突,导演给渔民套上“复仇觉醒”的枷锁:日军屠村在前,救人反抗在后。原本闪耀的人性光辉,被刻意染上血仇的暗红。
更刺痛观众的是角色塑造的错位。朱一龙饰演的渔民阿赑,一头长卷发随风飘舞,搏杀前不忘抹发摆姿;倪妮饰演的渔家女阿花,激昂台词突兀如话剧念白。当镜头反复特写他们涂黑的皮肤与健硕肌肉时,“扮糙”的刻意感彻底撕裂了历史厚重感。
不可否认,《东极岛》在工业水准上拼尽全力。剧组拒绝绿幕,实景建造三艘渔船,更在扬州影视基地1:1还原沉船结构;为拍虹吸漩涡,十几台发动机在片场轰鸣造浪。
演员同样搏命:朱一龙潜水闭气四分半钟,吴磊摇橹至双手流血,倪妮素颜直面风浪。IMAX厅内巨轮撕裂、百船破浪的镜头也确实震撼。
技术的高光,反照出叙事的苍白。影片前半段节奏拖沓如纪录片,日军暴行的呈现生硬如符号。当观众无法被剧情牵动情感,再骇人的漩涡也成了空洞奇观。
最致命的是视角的迷失。明明是中国渔民的主场,核心人物却被设定为“外来者”——岛上唯一懂英语的卫生员、破落秀才、疯癫老兵。而获救英军战俘纽曼(威廉·富兰克林·米勒饰)的“高光时刻”,更被观众讥讽为“管虎式崇洋惯性”。
从《八佰》《金刚川》到《东极岛》,争议如同轮回。当《南京照相馆》用克制的镜头凝视南京大屠杀中的个体尊严时,管虎依然沉迷于用炸药量衡量民族血性。
他的电影总在真实与虚构间失衡。为渲染悲壮,《东极岛》加入阿赑兄弟赴死引敌的虚构情节:弟弟中弹落水,哥哥将其推上礁石后葬身漩涡。这份刻意煽情,冲淡了真实救援的集体力量。
面对质疑,团队辩解“管虎更多负责协调,费振翔负责实施”。但当“导演管虎”四字已成观众避雷标签时,这种解释何其苍白。
市场已给出审判:预测票房从40亿暴跌至8亿,连动画片《浪浪山小妖怪》的15亿预测都遥不可及。而同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稳坐20亿票房,恰似一记响亮的耳光。
灯塔下,潮水退去。真实历史中的384名英军战俘曾向东方叩首,致敬救命恩人。而银幕之外,观众用票房和口碑投下的否决票,同样汇成无声的海啸。
正如有的网友所说:同题材看《里斯本丸沉没》,同类型看《南京照相馆》,这个片子真的煽情拉满,抵着你的腰问你哭不哭恨不恨。顺便还给妮一段女性主义宣言,像是营销提前入组,说虎哥咱们得让女性发声,这样才能卖。
《东极岛》这口烂锅,导演必须背!
来源:呆瓜是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