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坐不住了?出资拉群全网抹黑《南京照相馆》,一条2、3块钱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00:30 3

摘要:有网友说:“刚上映那几天好评如潮,评分挺高,怎么突然短时间冒出这么多一星?点开一看,好些评论理由都差不多,感觉像商量好的。”

电影火了,争议也跟着来了。

《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

这部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目的很直白:让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记住那段历史

上映15天,票房就冲到了19.13亿。

不少地方都出现了观影热潮,据影院统计,很多家庭是祖孙三代一起走进影院的。

有看完电影的人感叹:“电影里拍的惨,但当年实际情形,唉,更让人揪心啊”。

可片子越火,网上就越不太平。

8月份刚开始,在许多平台的电影讨论区,突然集中涌现出大量差评。

这些差评冒出来的速度和数量,让很多网友觉得“不对劲”。

有网友说:“刚上映那几天好评如潮,评分挺高,怎么突然短时间冒出这么多一星?点开一看,好些评论理由都差不多,感觉像商量好的。”

随着《南京照相馆》票房持续走高,这股“差评潮”也越发明显。

8月初,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次“奇遇”:他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日本市场点评小红书宣传”。

看名字,她以为是交流日本美食或者旅游信息的,结果进群一看,完全不是那回事

这位网友描述说,这个一百多人的群里,核心任务非常明确:组织成员在多个社交平台集中发布针对《南京照相馆》的负面内容。

群里有管理员负责“派活儿”,具体到去哪个平台发帖、发什么样的内容。

关键是有报酬,这位网友说,成员按照要求发布负面评论后,把截图发到群里,就能领到红包。

每条被认可的差评,报酬大约是2到3元,他还提到,如果发的差评互动率很高,还能拿到额外的“绩效奖金”。

那么,这些有组织的差评具体说些什么呢?多位网友观察后指出了几个高频套路:

第一个就是专攻“适不适合孩子看”。

大量账号会发帖或评论询问:“这电影能带孩子看吗”?很快,就会有其他账号“接话”,内容高度一致。

比如:“太血腥暴力了!”、“画面太残忍,孩子受不了!”、“看完孩子做噩梦了,后悔带去!”。

另一个是带“免费放映”节奏。

他们称“这种具有重大历史教育意义的电影,电影院不该收钱,应该免费让全国人民看”, 表面看是为观众说话,实则暗示片方在“发国难财”。

很多网友都发现了问题。

这些差评的话术也太统一了吧?连用词和句式都差不多,感觉像同一个模板出来的”

另一位网友分析:“短时间内突然集中冒出这么多几乎一模一样的批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制造一种‘很多人都在骂这部电影’的假象,让还没看的人犹豫吗”?

有技术背景的网友甚至发现,在差评集中爆发的时间段,监测到大量异常账号活动,部分IP地址显示在境外。

平台方面很快采取了行动,8月4日,某主流社交平台发布了官方公告。

公告明确指出,平台监测到“有账号集中发布同质化内容恶意诋毁《南京照相馆》”,并已依据平台规则对多个相关账号进行了封禁处理。

公告中还特别强调了一句:“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

争议的矛头不仅指向电影本身,也指向了导演申奥。

电影上映大约一周后,申奥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评论区涌入大量攻击性极强的言论。

更过分的是,有网友发现,申奥的照片被恶意编辑成黑白遗照的样式,并在部分网络平台传播,这种做法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和谴责。

不少网友联想到了之前的类似事件。

有网友评论道:“这场景看着真眼熟,当年《战狼》系列大获成功,吴京导演不也遭遇过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和人肉吗” 。

另一位网友则点出了一个现象:“好像在某些人眼里,导演拍了一部成功的爱国主题电影,这本身就成了一种‘原罪’,成了被攻击的理由”。

对于可能面临的争议,导演申奥其实在电影上映前的路演活动中就曾表达过自己的看法。

他当时说了一段话:

“我们除了有战火硝烟以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就是一场舆论战、宣传战和文化战,时至今日依然没有结束,依然在互联网上不停的斗争着,我们要分得清敌友,认清黑白是非和曲直。”

当网络攻击爆发后,有网友翻出了这段路演视频,留言说:“原来申导早就看透了,这不是预言是什么?”

电影中有一个关键情节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深度思考:日军士兵疯狂地搜查照相馆,不遗余力地想要找到并销毁那些记录了他们屠杀暴行的照片底片,生怕这些罪证被公之于众。

很多观众在影评或社交平台讨论中都提到了这一点。

有观众写道:“电影里鬼子拼命想毁掉照片,不就是怕真相曝光吗?这跟现实中某些日本势力拼命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本质上有啥区别?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钱花力气去组织抹黑这样一部讲述真实历史的电影呢?网络上存在多种分析和猜测:

有网友分析道:“《南京照相馆》票房口碑双丰收,影响力巨大,让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重新成为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热议的焦点。

这很可能触及了某些不愿意看到这段历史被广泛传播、被深刻铭记的群体的敏感神经。”

另一种观点则从历史手法上进行了类比:“有些人试图把公众‘铭记历史’的正当行为,歪曲解读为是在‘宣扬仇恨’。

这种逻辑,跟历史上侵略者强迫受害者拍所谓的‘亲善照片’来粉饰太平、掩盖自身暴行的做法,在‘扭曲事实、混淆视听’这个根本目的上,难道不是一脉相承的吗”。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南京照相馆》取得高票房和高关注度之后,日方发布了一则消息,呼吁要“警惕反日情绪”的滋生。

这一官方表态,被国内媒体以及众多网友注意到,并进行了报道和讨论。

有媒体直接点明:“一部讲述本国历史罪行的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就让他们如此紧张地出来‘灭火’,这恰恰反证了这部电影拍得真实、有力,戳中了某些不能言说的痛处。”

由于短时间内涌入的具有攻击性评论数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交流氛围,部分社交平台不得不暂时关闭了《南京照相馆》官方账号的评论区功能。

有网友评论道:“一部电影能引发如此大规模和激烈的网络争议,激烈到迫使平台关闭评论区来维持秩序,这本身就说明了围绕这部电影的舆论环境有多么复杂。

结语

《南京照相馆》中主人公们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底片的情节,并非凭空虚构。

从电影本身的成功,到网络上有组织的差评风波,再到导演遭遇的攻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历史、真相、记忆和舆论战的广泛讨论都交织在一起。

有普通观众在购票平台留言:“我们花钱买票看电影,有人却花钱雇人刷差评,这背后到底是谁在害怕”?

电影仍在热映,围绕它的讨论也远未停止。

网友说的没错:“历史就像那些被罗瑾藏起来的底片,真相就在那里,试图遮盖、涂抹或者扭曲它,终究是徒劳的。”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南京照相馆》

来源:古木之的草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