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key Guyton《歌手2025》出圈,环球音乐中国做对了什么?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8-07 17:48 3

摘要:7位候选人陈楚生、Mickey Guyton、单依纯、黄丽玲、BENI、李佳薇和Grace Kinstler,将先在帮唱排位赛中与嘉宾合作演唱,由听审团进行7选3投票。随后进入独唱排位赛,继续进行7选3投票。最终,依据两轮成绩各占50%的权重,综合评定出本季歌

8月5日,《歌手2025》正式公布歌王之战赛制。


7位候选人陈楚生、Mickey Guyton、单依纯、黄丽玲、BENI、李佳薇和Grace Kinstler,将先在帮唱排位赛中与嘉宾合作演唱,由听审团进行7选3投票。随后进入独唱排位赛,继续进行7选3投票。最终,依据两轮成绩各占50%的权重,综合评定出本季歌王。


其中,美国乡村歌手Mickey Guyton格外引人注目,她不仅是唯一一位直通总决赛的外籍歌手,更在节目中完成了一场从语言到表达、从舞台到文化的“深度换乘”。



随着全球音乐产业的不断融合,海外艺人进入中国市场,正成为唱片公司战略布局中的全新命题。但在流量多变、文化背景迥异的中国市场,如何为海外艺人赋能,真正实现本土化运营,远非将内容“翻译”那么简单。


从Mickey Guyton在《歌手2025》出圈的案例背后,我们也可以重新思考,海外歌手如何能在国内不止“露脸”,而是真正落地?唱片公司又该如何打通从“引进来”到“融进去”的最后一公里?


海外音乐来华,难点在哪?


近几年,随着中国数字平台加速出海、国内市场开放度持续提升,加上综艺节目的流量加持与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越来越多海外艺人开始“试水”国内市场。


据文娱先声观察,自2013年开播以来,共有27位非华语区的海外歌手出现在《歌手》系列节目的舞台上,其范围覆盖12个国家。其中,美国歌手人数最多,共8人;韩国、日本次之,分别为4人和3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加拿大则各为2人。



回顾近几年的“入华”案例,从迪玛希、黄致列,到去年的凡希亚,要么是合约纠纷错失了市场热度,要么就是因敏感发言引发舆情反噬,要么定位、作品和文化交流出了岔子,算得上长线运营的成功案例凤毛麟角。


归根结底,海外艺人入驻中国难以成功,并不是有没有才华、唱功的问题,而是跨文化艺人运营的复杂性在起作用,其中既有身份的独特性,也有文化语境的断裂感,以及产业生态的挑战。



在国内审美多变、更新迅速却竞争激烈的音综舞台上,让观众记住艺人或许不难,但要让观众持续喜欢艺人,才是真正的挑战。


这也正是Mickey Guyton在采访中所表达的担忧之一:“中国观众的标准非常高,而且反应不可预测。”她清楚,热烈的欢迎可能是起点,但绝不是保障。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接下来的每一期中,持续构建起与观众之间的信任感与期待感。



从前几场竞演来看,Mickey Guyton的表现确实在国内获得了相当认可。作为史上首位获得提名格莱美乡村个人表演奖的黑人女歌手,Mickey Guyton并没有选择在节目呈现出一个欧美机能唱将的单一角色。


相反,她选择了几首风格各异且“基础款”的作品,像《Someone You Loved》这样的流行热单、《Firework》这类大众熟悉的励志歌曲,以及冷门金曲《You Don't Know Me At All》通过细腻的处理和情绪演绎,让这些被频繁演唱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出经典回响的质感,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国内观众的好评。



Mickey Guyton的舞台选择与呈现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海外艺人进入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典型困境与思路选择,也让我们意识到,非华语区艺人想要真正融入本土市场,远远不只是选对几首歌那么简单,其挑战不只是市场竞争,而是一个由文化、语言、心理认知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复杂议题。


在充满变量的国内市场,当下的成功固然令人惊喜,但能否将这份存在感转化为稳定的、可持续的文化共鸣,才是真正的长期命题。


Be a part of the culture


全球音乐市场日益交融的背景下,传统唱片公司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的角色,它们不再只是内容的搬运工、版权的管理者或发行的渠道,更需要扮演“文化桥梁”。


Mickey Guyton在采访中坦言,刚加入《歌手2025》节目时,她没有设定明确的结果导向,也没有预设自己要走多远。相反,她给自己设下的第一条原则是:“Be a part of the culture, learn the culture, and honor the culture.”——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主导另一个语境。



参赛前,她甚至把“活到第四期”作为阶段性目标,在一个高度陌生的市场中,将预期控制得过紧,反而可能让艺人失去方向感。


这段心态的自述,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海外艺人来华发展的关键视角,即真正的本地化,不是把自己改造成另一个人,而是在深入理解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风格与定位的主动调整。而这种调整能力背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足够了解本地市场、又愿意尊重艺人个体表达的团队,并为其区分“文化参与”和“文化迎合”之间的本质区别。



传统印象中,海外艺人“本地化”的路径往往是直线型的,翻唱中文歌、在节目上讲中文、模仿本地艺人的审美逻辑。但这种方法论的局限在于,很多看似简单的“本地化”动作,可能在中国观众看来是“表演的样子”,而非真实情感的表达。


在Mickey Guyton的本地化推广中,环球音乐中国选择的不仅是“复制欧美成功案例”,而是用中国市场熟悉的方式,讲述她原本的样子。简单来说,就是在观众被打动前,唱片公司先得看清哪种声音值得被放大。


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决策,是在节目第六期中Mickey Guyton演唱的经典乡村曲目《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她提到,这其实是在环球音乐中国团队的建议下做出的决定。当时,环球音乐中国的工作人员告诉她:“你是一个乡村歌手,你应该唱一首真正代表你身份的乡村歌曲,让中国观众了解你是谁。”



这首歌不仅在中国观众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同时也承载着她童年时期与母亲、祖母一同聆听原唱John Denver的乡村音乐启蒙记忆。这样的文化交汇点,让她在自我表达与本地融合之间找到了真实且自然的平衡。


更巧妙的是,Mickey Guyton的处理方式也不是简单的“翻译演唱”,而是在环球音乐中国的建议下,将中文片段嵌入在歌曲的开场清唱阿卡贝拉段落中,保留节奏与情绪的完整性,同时释放出一种温和、清晰的“文化参与”信号。


环球音乐大中华区主席暨首席执行官徐毅前去《歌手2025》现场探班Mickey Guyton,当期她首次获得冠军

可以说,这一过程中,环球音乐中国并非单纯提供资源或通告,而是在内容决策层面发挥了引导作用。一方面,尊重艺人的风格核心,另一方面也充分评估本地观众的接受度与情绪习惯,从选曲建议、语言处理、再到舞台呈现,帮助Mickey Guyton在“保持自己是谁”与“理解观众需要什么”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在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时代,通过社群化传播在文化圈层内深耕已是全球趋势,而以微博、小红书、抖音为主的本地化社交媒体,海外艺人也有了更多元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触点。


在为Mickey Guyton搭建本地社交传播策略时,环球音乐中国所面对的挑战远不止是“换个平台”,更要换语言体系、表达逻辑与传播节奏。


比如在小红书“交猫税”,在抖音模仿经纪人被网友称为“小品天后”,配合节目节奏放出彩排花絮和幕后故事,以及为高考学子演绎“来分”,用带有反差感的“姐姐的幽默感”作为吸引力,用接地气、不过度包装的短视频和文字,把她从一个海外乡村歌手变成了国内网友的“米奇妈咪”。



可见,环球音乐中国对Mickey Guyton社交平台的赋能,不是换语言、换外形,也不只是有梗,而是换视角,实现真正的本土化。相比于单点突破式的曝光打法,这样的策略对于团队的要求明显更高,他们在做的是为艺人构建一种“长线共鸣”的能力,重点是,在不同的传播语境中,讲好“同一个她”的故事。


而“Be a part of the culture”的逻辑,是一套清晰可执行的策略路径,理解+选择+适配+表达。艺人需要的是决策空间,而唱片公司提供的,恰恰应该是对本地市场结构的理解、对传播语境的敏感判断,以及对艺人身份、定位的清晰维护。


而这,正是唱片公司需要在这个时代中扮演的全新角色。


打破文化壁垒,

让不同音乐走到一起


如今,海外艺人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逐渐从“一次性呈现”向“长期经营”过渡,其挑战也正在从单点爆发的流量运营,转向更深层次的跨文化共创机制。


唱片公司要思考的,先是如何让海外艺人融入本地舞台,再是在下了舞台之后,还能让艺人如何继续融入本地的音乐圈层和文化,被听见、理解、期待。



Mickey Guyton的中国之旅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她在采访中提到,美国音乐给人的感觉是“砰、砰、砰,直接扇你耳光”,但中文音乐的感觉像是“把你送上一条河流,带你进入大海,掀起巨浪,然后再把你送回河流”。


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带来了彼此之间的互补张力。基于音乐语言的灵感触发也是最值得被重视的文化共创雏形。



在《歌手2025》赛程中,Mickey Guyton表示,能演唱观众并不熟悉的《You Don't Know Me At All》而获得周冠军,让她既惊讶又兴奋。而这一突破,背后也离不开GAI的影响。


Mickey Guyton曾多次表达了对GAI的欣赏,甚至专程去杭州观看了他的演唱会。她提到,GAI本人的江湖气质和演出方式对她而言是“启发性的”,他不刻意构建舞台感,也不依赖繁复的编排,而是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情绪中,用极高的能量密度,把整场演出变成一场现场生命力的释放。


这种大开大合、不设限的表演方式给了她很大启发,让她重新思考舞台与观众的关系,并尝试将表演变成一场真正的“演唱会体验”。



此外,Mickey Guyton对华语音乐的主动理解与欣赏,也是她文化适配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她提到,自己第一次听到单依纯的演唱时,几乎是震撼的,尤其是“东方转音”带来的流动感。而这类对声音结构、节奏细节的处理方式,恰恰反映出华语音乐的肌理所在,不只是旋律好听,还含有东方特有的情绪弧线。


Mickey Guyton说,“我不一定能唱出那样的声音,但它让我重新思考我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其实就是文化融合中最理想的状态,不是照搬,不是模仿,而是在观察与尊重中,获得新的灵感与自我更新的可能。



反过来说,中国音乐如果想要真正走向国际舞台,也并不一定要用“国际标准”去换取认同感,而是应该在保持自身文化底色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输出的节奏与场域。


而环球音乐中国为Mickey Guyton所打造的“文化适配方案”,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音乐人提供了一个反向参考,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不只是放大声量,更要提高共鸣频率。对于唱片公司来说,则需要同时拥有本地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维度的深度理解和运营能力。


从左到右:Mickey Guyton、环球音乐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 许雯静


Mickey Guyton《歌手2025》出圈的背后,是从内容决策到语言适配,从社交策略到文化理解,环球音乐中国在对Mickey Guyton的本地化过程中,既尊重了她的艺术表达,也在关键节点给予策略性的引导与支持。


可以预见,在国际化这条道路上,未来真正有影响力的唱片公司,既能配合艺人在不同语境中讲好自己的故事,舞台之外,也能让不同的音乐走到一起。而唱片公司或者厂牌的价值,不是主导艺人的故事,更多在于让艺人有底气,在世界各处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更动听。

来源:音乐先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