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悼会现场摆着好些花圈,六小龄童跟王伯昭不光送了花圈,还亲自到现场跟老友作别;马德华虽说没法亲自过来吧,可也送了花圈来寄托哀思。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八宝山兰厅内,氛围颇为凝重且安静,黑底白字的横幅“悼念朱龙广长辞乘愿再来”十分醒目
挽联“悲智双运度众生自有圆,如来佛祖证菩提本无来”引发不少年轻人疑惑,他们不解为何要用角色称呼真实的人
万万没有想到,这位于8月2日去世的86岁老艺人,早就与庄严的佛陀形象紧密相连,成为了好几代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文化象征。
大厅里头循环放着生前的影像,朱龙广的眼神依旧是温和又慈爱,那曾经瞧着唐僧师徒的眼睛,如今就这么永远闭上。
巨幕上那个坐着莲台的如来佛祖形象定格在了1986年,这会儿来送别的大多是头发白了的老人,年轻人没几个
追悼会现场摆着好些花圈,六小龄童跟王伯昭不光送了花圈,还亲自到现场跟老友作别;马德华虽说没法亲自过来吧,可也送了花圈来寄托哀思。
让人意外的是,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既没有出现在活动现场,也没有送来花圈,这让不少网友纷纷猜测:四位主演中只有一半到场,这样一个小细节,也透露出人情冷暖的微妙之处。
朱龙广1937年出生在山东,比六小龄童大了整整二十二岁,他是西北军区文工团的老演员,在兰州艺术学院留下了青春足迹
杨洁导演打从1982年就开始筹备《西游记》,那时候朱龙广都已经是45岁的中年演员,不过他对如来这个角色的理解,还有表演着实让大家惊叹不已。
每一个看过86版《西游记》的观众,都难以忘记那个庄严肃穆的如来形象。高大的金身,威严的目光,浑厚的嗓音,每个动作都散发着不一样的气质
就只在短短的几集当中出场了几回,朱龙广就把佛陀的那种仁慈和智慧给演绎得生动形象。那句“悟空,你可知错?”到现在还在很多人耳边响着
很少有人知道,朱龙广本人的性格和他在银幕上的形象差别很大,同事觉得他很谦逊质朴,不会因为资历高就自满。
有网友曾在公交站台偶遇他,得知这位老艺术家拒绝了节目组安排的专车,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录制现场。这种不事张扬的品格在浮躁的娱乐圈实属罕见。
现在很多明星出行都是豪车接送,还有好多助理跟着,可朱龙广还保持着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本色
他极少去接受媒体采访,也极少去参加商业活动,就连追悼会在讣告里都没把时间公布出来,这就看得出他一直都挺低调的,或许这就是追悼会现场年轻人不多的缘由之一
看过86版《西游记》的70后、80后对朱龙广感情深厚,这部剧那可是每个寒暑假都准会被拿出来看的
好多人头一回知晓佛教文化,还是通过朱龙广演的如来,他塑造的形象既庄重又透着股慈爱劲儿,让大伙在乐呵的时候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90后和00后来说,朱龙广这个名字已经有点陌生了,他们更熟知的是新版《西游记》中以及各种改编版本里如来的模样,两代人的记忆断层在追悼会上的争议中显现无遗。
年长者认为用“如来佛祖”来形容朱龙广再恰当不过,这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认可。
年轻人觉着,把角色和演员本人弄混不太妥当,挽联的措辞也显得不怎么严谨,这种观点上的不同,正是文化传承跟代际更替的真实体现。
朱龙广去世了,让人不禁想想:经典作品怎么传承,过了将近40年,86版《西游记》还被当作经典,可不单单靠特效跟故事,演员们对角色那深入的理解,还有精彩的表演也是很重要的。
朱龙广能把如来演得这么像,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很大关系,他以前接受采访时说,演如来之前,他认真研究了《西游记》原著和佛教典籍,想要做到形神都好
到2025年,86版《西游记》的很多主创都一个一个走了,导演杨洁于2017年去世,唐僧的坐骑白龙马扮演者张毅,于2019年离世,如今朱龙广也走完了人生旅程。
时间无情地带走了一个又一个创造经典的艺术家,留下的只有荧幕上永恒的经典形象。悼念会现场的情况传到网上,引发了关于艺术家价值和传媒生态的讨论,现在流量明星都高调宣传,朱龙广这类老艺人就很低调,甚至有点被人遗忘了
不过正是这些不求回报的付出,成就了真正能够传世的艺术作品。朱龙广的一生就像他演的如来一样,从头到尾都保持着超脱尘世的心境,不被世间的功名利禄干扰
他曾经在一次采访里说:“演员最大的幸福,就是塑造出能让人记住的角色,”现在他已经达成目标了,就留下那个闪闪发亮的如来形象,在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
生命有终结之时,可艺术不会消逝!朱龙广就凭借那短暂的银幕时光,塑造出了永垂不朽的文化标志
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谢幕,更是一个时代的告别。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流量、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年代,正随着这些老艺术家的离去渐行渐远。
送别仪式会结束,挽联上的争论也会随时间淡去,留给世人的,是那个坐在莲花座上、双手结印、眼神温和的如来模样。
无论现实中的朱龙广是否已经离去,荧幕上的如来佛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这或许就是艺术的力量,也是对一位艺术家最好的纪念。
朱龙广的人生轨迹向我们表明,真正的艺术家不必追求名利,只要用心创作,终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他用一生去诠释“艺术家”这三字的真正内涵,这比任何虚名都更值得尊敬。愿天堂没有病痛,只有掌声与敬意,伴随这位老艺术家踏上新的旅程。
来源:鸿毛有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