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越剧的璀璨星空中,徐玉兰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恒星,她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为越剧艺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徐派小生风格。她的嗓音高亢激昂,宛如黄钟大吕,穿透岁月的尘埃,在无数戏迷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她将那份对爱情的执着、对
在越剧的璀璨星空中,徐玉兰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恒星,她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为越剧艺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徐派小生风格。她的嗓音高亢激昂,宛如黄钟大吕,穿透岁月的尘埃,在无数戏迷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她将那份对爱情的执着、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演绎得淋漓尽致;《追鱼》中的张珍,又展现出她纯真质朴、深情不渝的一面;《北地王》里,她塑造的刘谌,更是以悲壮慷慨的形象,彰显出非凡的气节与风骨 。这些经典角色,让她成为越剧发展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收获了无数的掌声与赞誉。
然而,舞台下的徐玉兰,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与落寞。她的人生轨迹,在艺术的辉煌与亲情的缺失间,划出了一道令人唏嘘的弧线。
徐玉兰的艺术之路,始于12岁的那个决定。当时,年少的她怀着对越剧的热爱,毅然踏上了学艺之路。这一选择,开启了她长达数十年的艺术征程。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学徒,到30岁声名鹊起,成为越剧界的知名演员,再到40岁时,已然成为“徐派”小生的掌门,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汗水。她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日夜苦练,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才铸就了后来的辉煌。她的努力与才华,不仅为越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与尊敬。
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徐玉兰却面临着亲情的分离。她的两个儿子,远渡重洋,定居美国。自小儿子20岁出头出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母子间相聚的时光少之又少。对于一位母亲而言,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充满了牵挂与思念。在她晚年,独居上海的那些岁月里,家中常常只有她一人的身影。尽管她在越剧界桃李满天下,学生们敬爱她、尊重她,时常前来探望,但那份源自亲情的温暖,却始终难以被替代。每当夜深人静,回忆起孩子们小时候的模样,思念的潮水便会将她淹没。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儿子们不陪伴在她身边呢?这背后有着时代与个人选择的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潮兴起,许多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前往国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徐玉兰的儿子们也不例外,他们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闯荡,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徐玉兰,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选择了支持孩子们的决定。只是,她未曾料到,这一分别,便是漫长的岁月,亲情的空巢成为她晚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直到2014年,徐玉兰生病住院,情况危急。远在美国的儿子们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务,赶回国内。从那以后,他们决定多陪伴在母亲身边。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徐玉兰终于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温暖。儿子们悉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陪她聊天、散步,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那些日子里,她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眼中也重新焕发出光彩。曾经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她,此时最珍视的,便是这份简单而纯粹的亲情。
回顾徐玉兰的一生,她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越剧的传承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她的艺术作品,至今仍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越剧演员和戏迷。但她晚年的亲情空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奈与不完美。在追求梦想与家庭之间,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或许只有在多年以后,才会深刻体会。徐玉兰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复杂与真实,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亲情,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
如今,徐玉兰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艺术精神和对越剧的热爱,将永远流传下去。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艺术的执着,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愿她在天堂,不再有孤独,与她所热爱的越剧,以及牵挂的亲人,永远相伴 。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