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节奏——《南京照相馆》仇恨教育,劝家长别带孩子看,一条2.3元,20字以上配图,每一段时间就会换一批文案。”
2块钱,就能买一次“遗忘”
8月5日深夜,一张群聊截图炸穿了朋友圈。
127人的“小红书日本市场点评”群里,群主用机器人般的语气刷屏:
“带节奏——《南京照相馆》仇恨教育,劝家长别带孩子看,一条2.3元,20字以上配图,每一段时间就会换一批文案。”
“看完电影我哭了,但绝不会带孩子来,童年不该被仇恨污染。”
点赞+收藏+转发,3元立刻到账。
有人犹豫:“这电影不是讲南京大屠杀吗?我们这样……不太好吧?”
群主秒回:“历史是历史,任务是任务,谁跟钱过不去?”
如果你最近恰好刷小红书、微博、豆瓣,一定见
如果你最近恰好刷小红书、微博、豆瓣,一定见过这些似曾相识的句子—
“太血腥了,8岁女儿吓哭。”
“用民族情绪圈钱,吃相难看。”
“导演夹带私货,破坏中日友好。”
话术统一、时间集中、账号批量,连头像都是刚注册三天的风景照。
这不是“自来水黑”,这是2元一条的“人工海啸”。
他们越破防,说明我们越做对
几乎在同一时刻,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发布警示:
“鉴于中国反日情绪可能升级,请在华日本人注意安全。”
没有点名,却人人心里都清楚指向哪部电影。
上一次日方如此迅速回应的中国电影,还是20年前的《鬼子来了》。
一部电影,让互联网上的“看不见的战争”彻底显性化。
导演申奥在路演现场被问
你看,一部电影,让互联网上的“看不见的战争”彻底显性化。
导演申奥在路演现场被问到“初心”,直接说到:
“拍这部电影,就是怕你们忘了!”
“怕你们忘了30万是怎么死的,怕你们忘了相机也能杀人,怕你们忘了今天的热搜、明天的热搜,全是当年的胶片变的!”
水军三板斧,刀刀砍向哪里?
第一斧:儿童牌
“恐怖血腥”“童年阴影”“仇恨教育”——精准击中年轻父母的情绪按钮。
可事实上,《南京照相馆》里连一具全尸都没给特写,最大尺度的镜头是伊藤擦拭相机时,背景传来一声枪响。
真正让某些人不舒服的,是孩子问的那句:“妈妈,为什么他们(日本人)要拍照?”
第二斧:Bug牌
“老板为什么躲在柜子里半小时不被发现?”
“小女孩出城时为什么要哭?太刻意!”
这些“Bug”被剪成短视频,24小时循环投放。
可但凡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柜子是暗室,老板在冲洗胶卷;小女孩哭,是因为她怀里抱着弟弟的尸体。
他们不是在找Bug,是在抠掉历史的眼睛。
第三斧:辱女牌
“消费女性苦难”“镜头对准被侵犯的中国女人,却不敢拍日本兵的脸,本质辱女”。
导演申奥直接回怼:“历史本身就是最大的辱女,我拍出来是让你们骂历史,不是骂我。”
最荒诞的是,有账号把电影里一张真实历史照片(中国女性被日军绑在木桩上)P成了AV封面,然后截图骂电影“色情”。
微博管理员连夜封了900多个号,豆瓣直接关闭《南京照相馆》评论区——
“不是电影不能评,是机器人太脏。”
票房被“狙击”,观众用座位投票
8月3日,《南京照相馆》单日票房逆跌1.2亿,猫眼预测从42亿下调至33亿。
全网欢呼“黑子得逞”。
结果第二天,北京、上海、成都多家影院临时加开午夜场,门口排起长队。
有观众举着手幅:“你降你的预测,我看我的历史。”
一位带着8岁儿子的妈妈在微博写长文:
“我带孩子来了。
离场时他问我:‘妈妈,我们能不能把照片里的姐姐救出来?’
我说:‘能。记住她,就是救她。’
为什么他们害怕《南京照相馆》?
因为它把“南京大屠杀”从教科书里抠出来,拍成了此刻进行时的舆论战。
电影里,日军摄影师伊藤说:“照片本身不会说谎,但选择让谁看、不让谁看,就是最大的谎言。”
电影外,2元一条的抹黑,正是伊藤的当代变体——
用算法、用热搜、用“理中客”的话术,再次掩盖一次屠杀。
更可怕的是,它让年轻人第一次意识到:
历史不是1937的黑白照片,而是2025年8月的彩色屏幕。
有人在屏幕那头,24小时不间断地劝你:“别看了,都过去了。”
而你在屏幕这头,只需要花40块钱买一张票,就能对1937年的亡灵说一句:“我没过去。”
尾声:把2块钱,变成40块
写到这里,群聊里又跳出一条新任务:
“带节奏——《南京照相馆》票房造假,一条2.5元。”
我默默关掉截图,打开购票APP,买了今晚最后一张IMAX。
40块,是我能给1937年的回答。
有人问:“你们这样算不算被煽动?”
我想引用导演申奥路演最后一句话:
“如果铭记历史都叫煽动,那我希望这样的煽动越多越好。”
2块钱能买一次遗忘,
40块就能买一次铭记。
今晚的座位,你买哪一边?
来源:影视百晓生jz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