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保”走了!王善朴去世,享年100岁,曾接受四代领导人接见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06 15:40 1

摘要:那个曾在《朝阳沟》里站在田埂上,冲着银环吼出“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的男人,真的走完了他的一百年。

“拴保走了。”

2025年8月5日下午,郑州传来噩耗。

那个曾在《朝阳沟》里站在田埂上,冲着银环吼出“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的男人,真的走完了他的一百年。

他叫王善朴,豫剧界响当当的“第一小生”。

消息一出,戏迷心里一震。有人哽咽着翻出老电影,有人回到田间地头的记忆里,还有人,静静地放了一遍那首《朝阳沟》的唱段。

一句“亲家母你坐下”,仿佛是他对这尘世的最后叮咛。

王善朴出生在河北清丰,老百姓的日子都穷,他家也不例外。土房、黄面、菜汤,一年到头见不着几回油星子。

可这孩子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从小嗓门亮,还能“走音高”,邻里街坊都说他是唱戏的料。

1939年,抗战正紧。才13岁的王善朴瞒着家人,偷偷抱着被褥去了县里的剧团。

他报考上了,还被大家记住了脸——不是因为俊,而是因为鼻翼边那颗大黑痣。

戏迷给他起了个外号:“黑痣生”。

那个年头,唱戏不是风光的事。有些人嫌弃唱戏的“低贱”,甚至连家人都反对。但王善朴认准了这条路,就一头扎下去。

台上演戏,台下吃苦。为了练功,他冬天跳冰水、夏天趴沙堆;为练嗓子,常常喊到喉咙沙哑,喝口凉水再接着喊。

枪炮声响起,他跟着剧团跑前线。唱《白毛女》,唱《血泪仇》,也唱给受伤的战士听。

他常说,戏台不只是唱戏的地方,那是他对命运说“不”的地方。

1953年,他调到河南省歌剧团,成了主角专业户。

唱《小二黑结婚》里的二黑,唱《罗汉钱》里的李小晚,也演过《刘胡兰》里的王连长。角色千变万化,他都能拿得稳、演得活。

但最让人记住的,还是《朝阳沟》里的拴保。

1963年,《朝阳沟》被拍成电影,王善朴是男主。他为了减重,三个月掉了25斤。上了镜的他又瘦又俊,眼神里全是股憨劲。

一句“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让那个年代的青年热血沸腾。

演得实在了,唱得真切了,拴保就不是个角色,而成了一个时代的榜样。

有人看了电影,回家就报名上山下乡。还有人写信给剧团,说想“和拴保交朋友”。

王善朴红了。可他从不端架子,演出完常常挽起袖子跟老乡唠嗑。别人都去宾馆休息,他拎着饭盒钻进村头农舍。

他说:“演农民,就得知道地里是啥味。”

也正是这股真,把他唱进了千家万户。

年纪大了,毛病多了。

1979年,第一次脑血栓,人偏瘫了;1999年,又中风一次,半边身子失去知觉;2018年,第三次倒下,医生劝他多休息。

可他不听。

每次病好一点,就拄着拐棍到排练厅;实在走不了,就让人推着轮椅登台。哪怕唱一句,也不愿让观众白跑一趟。

92岁那年,做了白内障手术。麻药刚过劲,他第一句话是:“我这眼还能用几年?”

演出现场,他拄着拐杖,一句唱词从胸腔深处吐出,字字铿锵。

观众站起来,很多人哭了。不是因为他唱得多完美,而是因为他,真还站在那里。

舞台上,他演拴保;舞台下,他是杨华瑞的老伴。

杨华瑞,就是《朝阳沟》里银环妈的扮演者。两人在戏里演母子,戏外却成了一辈子的伴侣。

他演出,她陪着;他生病,她搀着。他唱“亲家母你坐下”,她笑着接“咱们说说知心话”。

老两口常常手牵手去买菜,公园散步。有人认出他喊“拴保”,他乐呵呵地回一句:“拴保在这儿呢!”

有人问他:“你为啥还能唱这么多年?”

他拍拍胸口:“这嗓子,是老百姓给的。”

感情深不深,不在于说了多少话,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守着、撑着、笑着。

他们用半个世纪,演了一出没落幕的生活戏。

7月6日,他刚刚在“从艺90周年”的演唱会上登台,一曲《朝阳沟》依旧中气十足。谁也没想到,那一场,成了绝唱。

到了8月5日,王善朴在郑州静静离开。

没惊动多少人,没有大场面,只有戏迷在手机上反复点播那段老唱段——“空气好,实在新鲜”。

这个在战火中成长的孩子,曾经被称为“黑痣生”的青年,最终成了“朝阳沟”永不落幕的拴保。

他一生演了上百出戏,却始终保持一股农民的朴实劲头。不炫技,不浮夸,把唱腔里的每一声,都当成对乡亲的回报。

他是演员,但更像一位生活的信徒。

一个人活到一百岁,本身就是传奇;一个演员唱了一百年,那是人民的福气。

如今,他走了。但只要《朝阳沟》还在,只要有乡音、有戏台、有老人在看戏的黄昏,拴保的身影就不会散。

风吹过麦田,有人哼起那句老唱腔:“走一道岭,翻一架山……”这时,才会真正懂得——

人这一辈子,唱的是情,留的是心。

致敬王善朴。

山沟里的拴保,永不谢幕。

来源:娱乐白名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