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林娜依高在金曲奖颁奖礼的表演把 “又美又飒” 四个字焊在了舞台上。一身银色亮片战袍搭配高马尾,唱到副歌时甩麦转身的瞬间,台下欢呼声浪差点掀翻屋顶。她抬手整理耳返的特写镜头里,眼尾的碎钻随着动作闪烁,喉结滚动间飙出的高音稳如 CD,# 希林娜依高舞台封神 #话
希林娜依高在金曲奖颁奖礼的表演把 “又美又飒” 四个字焊在了舞台上。一身银色亮片战袍搭配高马尾,唱到副歌时甩麦转身的瞬间,台下欢呼声浪差点掀翻屋顶。她抬手整理耳返的特写镜头里,眼尾的碎钻随着动作闪烁,喉结滚动间飙出的高音稳如 CD,# 希林娜依高舞台封神 #话题半小时内冲上热搜第一,评论区满是 “这才是内娱唱跳天花板”“被美到起鸡皮疙瘩” 的惊叹,有人截下她跪地飙高音的画面,“又 A 又欲的气场绝了”。
她的风格密码藏在细节里的巧思。这场表演特意加入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弹布尔的伴奏,当流行旋律撞上民族音色,希林娜依高用转音完美衔接两种风格,这种 “民族风 + 流行乐” 的融合被音乐制作人点赞 “教科书级改编”。更让人惊艳的是她的造型层次感:内搭露腰短 T 恤秀出马甲线,外披的 oversize 西装外套随性滑落肩头,踩在 10 厘米细高跟上完成高难度舞蹈动作,全程气息丝毫不乱。粉丝扒出她私下练舞视频,为了这个 30 秒的甩麦动作,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了 37 遍,“舞台上的飒都是台下练出来的”。
国际舞台上,这种 “力量感美学” 正成为新风潮。Beyoncé 在文艺复兴巡演中用金属战袍搭配力量型舞蹈,把女性力量诠释得淋漓尽致;日本歌手米津玄师的演唱会造型则以暗黑系飒爽风出圈;韩国女团 NewJeans 虽走清新路线,但舞台动作的利落感同样暗藏飒爽。不同文化对 “飒” 的表达各有特色:欧美侧重肢体张力,日韩强调氛围营造,而希林娜依高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东方女性的柔美与力量感完美融合 —— 她可以穿着纱裙唱抒情歌时眼含泪光,转身就能踩上高跟跳力量型舞蹈,这种反差感被外媒称为 “中国式飒美”。
争议声也随着热度发酵。有人质疑 “过度强调外形会掩盖唱功”,觉得 “实力派不该靠造型博眼球”;支持者则甩出数据反驳,“她的 live 音频播放量破亿,唱功早有证明”;更有人争论 “女性艺人必须走飒爽路线才算独立”,认为 “温柔风同样有力量”。其实希林娜依高在采访中早就回应过这种争议,“美和飒从不矛盾,就像我可以喜欢穿公主裙,也能驾驭摇滚风”。她最近为公益拍的宣传片里,素面朝天扎着麻花辫下乡支教,和舞台上的飒爽模样判若两人,“风格是表达自我的工具,不是枷锁”。
从行业趋势看,“多元风格自由切换” 正在成为年轻艺人的破圈密码。刘雨昕用中性风打破性别边界,虞书欣在甜妹与御姐间无缝切换,而希林娜依高的厉害之处在于她的 “风格适配度”—— 既能在音乐节穿工装裤玩朋克,也能在晚会穿高定礼服唱民歌,这种不被定义的特质让她收获了不同圈层的粉丝。音乐评论人分析她的受众画像时发现,从 00 后学生到 70 后音乐爱好者都有覆盖,“她证明了好的艺术可以打破年龄和审美的壁垒”。
娱乐圈里太多艺人被单一风格绑架,希林娜依高却活成了 “风格多面体”。她拒绝公司安排的 “甜妹人设”,坚持在作品里加入民族音乐元素;她敢在采访中直言 “不喜欢被比较”,转头就用实力堵住质疑的声音;她把粉丝送的手工耳饰戴上台,也敢在舞台上素颜唱自己写的歌。当她在颁奖礼上说 “女性的美从来不止一种样子” 时,台下前辈们集体鼓掌 —— 这个哈萨克族姑娘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美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锋利的;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前卫的。就像网友说的 “她的飒不是装出来的,是骨子里的自信”。在这个审美单一化的时代,希林娜依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打破:原来女性可以不必被标签定义,美和飒真的能同时拥有。
来源:综艺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