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末,两条消息在舆论场形成特殊的时空交汇:86版《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扮演者朱龙广于7月30日在西安家中平静辞世,享年86岁;同日,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相关部门调查进入第七日。艺术塑造的经典佛相与世所关注的佛门领袖,在公众视野中碰撞出关于信仰、
2025年7月末,两条消息在舆论场形成特殊的时空交汇:86版《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扮演者朱龙广于7月30日在西安家中平静辞世,享年86岁;同日,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相关部门调查进入第七日。艺术塑造的经典佛相与世所关注的佛门领袖,在公众视野中碰撞出关于信仰、传统与现实的深层思考。
一、银幕上的“佛光”:用敬畏守护的精神符号
朱龙广的离世,让无数观众想起那个“佛光仿佛穿透屏幕”的经典镜头。这位从《地道战》中“高传宝”走来的演员,演艺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他是《武林外传》里佟湘玉严慈相济的父亲,更是《西游记》中端坐莲台、目光悲悯的如来佛祖。
剧组工作人员曾回忆,为呈现佛像的庄严感,朱龙广曾连续18小时保持坐姿不动,任由化妆师在脸上涂抹厚重油彩,仅靠眼神的细微变化传递“俯视众生”的慈悲。这种对角色的敬畏,让他塑造的如来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晚年他虽淡出荧屏,却始终保持对艺术的赤诚,去年在某网剧客串重现经典时,网友感慨:“他不是在扮演,而是用一生注解了‘庄严’二字。”
他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个时代对“信仰符号”的纯粹想象。
二、现实中的佛门:商业化争议与调查焦点
几乎同一时间,释永信被调查的消息持续引发关注。自1987年执掌少林寺以来,这位方丈以“破局者”姿态推动这座千年古刹走向世俗化:从武术学校、禅修课程到医药研发、文创产品,甚至跨界游戏合作,据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少林寺旗下注册企业超20家,2019年嵩山景区公开数据显示其游客量曾达380万人次。
商业化之路始终伴随争议。2015年,郑州某地产项目被曝少林寺持股51%;2023年审计发现部分香火收入去向未完全公开。此次调查聚焦其任期内的资产处置与关联交易,而相关细节尚未有官方通报。公众讨论已超越个案——当“佛门净土”与资本运作深度绑定,宗教属性与商业边界该如何厘清?
三、对照之下:三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两件事的时间重叠或许偶然,却折射出公众对“信仰载体”的复杂期待:
其一,符号与现实的落差。朱龙广塑造的“如来”成为精神图腾,而现实中佛门领袖的财务争议,刺痛了人们对“纯粹性”的想象。这种落差,本质是理想信仰与世俗运作的碰撞。
其二,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少林寺的商业化是文化机构适应时代的尝试,但过度资本化可能稀释其宗教内核。如何在“活下去”与“守初心”间找到支点,是所有传统场所的共同考题。
其三,个体选择与系统约束。朱龙广以艺术坚守诠释信仰,释永信以商业路径发展宗教,两种选择背后,是个体在时代规则中对“传承”的不同理解。而完善约束机制(如宗教场所财务透明化),或许比争议本身更重要。
四、超越对比:信仰如何照进现实?
朱龙广的离去与释永信的被查,与其说是命运的巧合,不如说是一次反思契机:我们怀念银幕上的“完美佛祖”,本质是向往那份超越世俗的庄严;我们关注少林寺的争议,实则是期待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健康的生存方式。
宗教场所的商业化边界在哪里?文化符号的传承该坚守什么?答案或许不在对比的褒贬里,而在更清晰的规则与更坦诚的透明中——让信仰的归信仰,世俗的归世俗,传统才能在规范中真正“活”下去。
(注:朱龙广生平信息综合自央视新闻、《中国电视报》报道;少林寺企业数据引自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019年游客量来自嵩山景区年度公开报告;释永信调查进展以官方通报为准)
来源:刷屏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