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诞是唯一看剪影就知道和红爷关系不浅的男人!”2025年7月底,李诞的抖音评论区被网友攻陷。
李诞抖音评论区关闭,网友反讽运动席卷而来,一场关于脱口秀性别议题的争议正在撕裂这个行业。
“李诞是唯一看剪影就知道和红爷关系不浅的男人!”2025年7月底,李诞的抖音评论区被网友攻陷。
这场风暴源于他七年前在《脱口秀大会》上调侃柳岩的一句话——“娱乐圈唯一看剪影就能认出的女人”。
愤怒的网友发起“反讽行动”,用同样逻辑回击李诞。
短短两天内,李诞团队从“仅粉丝可评论”到彻底关闭评论区,却无法阻止这场围绕性别议题的舆论海啸。
与此同时,两档热门脱口秀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2》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正在热播。
女性演员比例达到前所未有的39%,她们讲述的农村妇女命运、月经羞耻、家庭暴力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01 女性声音崛起,舞台不再单一
打开今年夏天的脱口秀综艺,你会发现舞台面貌焕然一新。女性演员比例创下39%的历史新高,“女演员上桌”成为热搜关键词。
50岁的房主任带着两个孩子的离异故事登上舞台,讲述“中年女性的觉醒”;步惊云为被造黄谣的女性发声;小帕用幽默化解家庭暴力的沉重……这些曾经边缘的女性故事,如今成为主流舞台的焦点。
“女演员人数的增加,不但丰富了脱口秀综艺的演员阵容,也带来了多角度的议题。”一位行业观察者如此评价。
这些女性视角的叙事引发了广泛共鸣。当房主任讲述农村妇女的命运时,“都市年轻人们听懂了母亲的沉默”。
02 流量密码还是真诚表达?
随着女性议题的热度攀升,争议也随之而来。《脱友2》中女选手们集体讨论性骚扰的片段,引发了观众两极评价。
支持者认为这是“突破性地将女性创伤搬上主流舞台”;批评者则质疑这是“消费苦难”,并指出众多女演员集体分享同一议题导致内容同质化问题。
有观众在社交平台吐槽:“这个舞台,似乎已经被变成了一场关于女性困境的无休止的集会。脱口秀的本意是令人捧腹大笑,而如今却像一场喧嚣的辩论会。”
节目制作方似乎有意放大某些标签。有网友质疑节目“为了流量口碑效果,故意放大或者加强选手身上某些特殊的‘标签’”,通过讲述悲惨故事“来赢得同情和共情”。
03 观众画像变化,内容转向必然?
这波女性议题热潮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
《2024年中国脱口秀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女性观众占比已超越男性,18~2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一二线城市观众占比超60%。
更具体的数据来自《2024中国喜剧消费白皮书》:上海脱口秀市场女性观众占比达61.7%,五年间增长了28个百分点。
“当女性观众的占比不断提升,身处内容供应链上游的节目组自然要考虑主流观众的喜好。”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在此之前,‘普信男’的段子以及关于‘月经羞耻’的吐槽,都因为精准击中女性观众的痛点而大受欢迎。”
脱口秀演员闫阳坦言:“类似女性觉醒相关的话题在线下演出时也有很多,只是过去大家在线上讨论的比较少。”
04 线上狂欢与线下困境
当脱口秀综艺在社交媒体上“屠榜”热搜时,线下脱口秀剧场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处境。
据《经济日报》报道,2024年小剧场和新空间演出中,脱口秀演出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53%和48%。在北京,脱口秀演出场次占比高达所有商业演出的42.8%。
繁荣表象下隐藏着危机。
拥有5年脱口秀从业经历的阿凯透露:“最近两年感觉大家都不消费了,票房越来越差。有一次现场观众只有20多个,感觉天都塌了。”
演员薪酬也在下降。
在深圳,“脱口秀演员的薪酬,最开始的时候大家一场拿300块。后来涨到了400块、500块一场,现在又降到了200块、300块。”
05 表达的价值与边界
面对“女性脱口秀更多是‘好哭’而非‘好笑’”的批评,有观点认为这恰恰拓展了脱口秀的价值边界。
“女性脱口秀演员讲述女性困境不是制造对立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一位评论者指出,“00后男生对女性想法的包容度明显增高了,对‘普信’和‘油腻’问题比父辈更警觉。”
这些看似“敏感”的话题之所以被反复讲述,正是因为它们在公共讨论中长期缺席。
女性脱口秀演员看似在讲个人经历,实则是为整个女性群体发声。
柳岩多年前的清醒发言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性感不是错误,但物化是。女性立足职场靠的是脑力和努力——不是内衣。”
当线上脱口秀因性别议题频频登上热搜时,线下脱口秀剧场却面临着另一番景象。
在深圳,脱口秀演员的薪酬从高峰时的四五百元一场跌回两三百元;有次现场观众仅20多人,经营者感叹“感觉天都塌了”。
脱口秀行业分裂为两种现实:一面是线上流量狂欢,一面是线下生存挣扎。
女性声音的崛起不是问题的根源,问题在于表达被流量机制简化与标签化。
当房主任讲述农村妇女命运让步惊云为被造谣女性发声时,她们打开的是被长期忽视的现实。
终有一天,当女性讲述自身经历不再被自动归类为“性别对立”,当这些故事能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那才是脱口秀真正成熟的时刻。
来源:啊聊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