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这个角色在荧幕上一直被视为不可撼动的“神坛”,古月、唐国强更是定义了其神圣形象,如今54岁的于和伟却要来扮演他。
文|北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毛泽东”这个角色在荧幕上一直被视为不可撼动的“神坛”,古月、唐国强更是定义了其神圣形象,如今54岁的于和伟却要来扮演他。
这个消息如同巨石投湖激起巨大争议,外界质疑于和伟霸气外放的气质能否驾驭长征时期伟人沉稳、隐忍的特质?这不仅是对他演技的严峻考验,更像一场对传统表演模式的豪赌,他究竟能否支撑起这个挑战?
曾几何时扮演毛泽东,仿佛有着一套不成文的规矩,最早是古月,叶剑英元帅亲自拍板,以“形神兼备”立下特型演员的标杆,一举奠定这个角色在观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接着唐国强更是把这份“神话”推向极致,他塑造的领袖大气、沉稳、运筹帷幄,几乎定义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就连《建国大业》中一个吞咽喉结的细微动作,都能被写进表演教科书。
这种深入人心的成功,既是演艺高峰,也无形中成了一种“牢笼”,框住了后来者的想象。
谁敢越雷池一步便是要打破观众的习惯,承担巨大的争议,而于和伟恰恰选择站在了这“牢笼”之外。
争议的核心在于,于和伟的气质真的合适吗?他那骨子里透出的霸气外放,能否驾驭长征时期那位既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又身陷困顿、需要隐忍和从容的领袖?
比如唐国强在《大决战》中处理重庆谈判的戏份,面对蒋介石的刻意冷落他报以微笑鼓掌,对方不伸手他便主动上前,这一连串动作没有霸气,只有收放自如的气度,这正是于和伟需要跨越的难关。
可这只是于和伟的一面,谁能想到这个在镜头前横槊赋诗、气吞山河的“曹操”,也曾在《新三国》里把刘备的落魄与隐忍刻画得入木三分?投奔袁绍时他始终微低着头,姿态压到最低,那种寄人篱下的窘迫已然证明了他的表演深度。
这份罕见的宽度并非来自课堂的技巧训练,更多的是源于漫长的生活苦熬,于和伟的出身与富贵铺路、靠山可依的故事毫无关系,他生于东北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早逝,靠大姐的奶水才得以活命。
为了给他凑学费,姐姐甚至卖掉了给自己孩子准备的钢琴,苦难不是日后回忆的“财富”,而是他必须挣扎求生的日常,这份经历让他不敢轻易说出学表演的梦想,他深知母亲摆摊卖地瓜维系整个家庭的艰辛。
直到哥哥姐姐们的支持,他才踏上去上海戏剧学院的路,可毕业只是另一场苦熬的开始,他没有俊朗的皮囊,没有流量光环,拍了十年戏依旧默默无闻。
甚至让他火遍全网的,竟是一段即兴的“蹦迪”热舞,他曾自嘲:“出道二十年,靠蹦迪火了。”
这背后还有妻子宋林静多年的默默付出,两人相识于于和伟微末之时,他只是抚顺话剧团的龙套,而妻子已是歌舞团的台柱。
为了他去上海深造,她毅然苦读考入上戏,只为能与恋人相守,婚后她放弃了自己的舞台事业成为丈夫最坚定的后盾,在他最艰难、数次想放弃时,正是妻子的鼓励让他走了下来。
这份从泥泞中跋涉而出的真实,这份对人情冷暖与命运无常的深刻理解,共同构成了于和伟作为演员的底色,它让他演戏不只靠技巧更靠共情,当他要塑造一位伟人,选择的路径自然也与前辈们不同。
《伟大的长征》剧组上下,似乎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突破主旋律创作的天花板,导演张永新、编剧陈晋带领团队筹备三年横跨九省,实地重走两万公里长征路,他们要还原的是一个更完整、更复杂的历史剖面。
角色的选择也秉持着“去符号化”的原则,于和伟扮演的,是“转型期”的毛泽东——一个在湘江战役惨败后,从思想家向实际领导者艰难蜕变的人物。
此时的他面临指挥权丧失的压力,内外受敌的挫败,既不能崩溃,又必须在忍让中寻求觉醒。
为了理解这种气质的转变,于和伟花了半年时间反复揣摩,他要演的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神话,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调整、在痛苦和信念撕扯中咬牙前行的“人”。
他放弃了在外形上刻意追求“像”,转而用眼神、语调、呼吸乃至沾满泥土与汗水的身体,去呈现那段路途本身的沉重与真实。
这并非意在“超越”古月或唐国强,而是试图拓宽一条全新的表演路径,王仁君、侯京健等更年轻一代的演员也在《问苍茫》《觉醒年代》中从不同侧面探索伟人青年时期的理想与激情。
但于和伟的选择更像是对“伟人”这一表演母题的当代回应:伟大并非天生,而是一场由无数痛苦和坚守构成的长征。
这场表演风险与机遇并存,演好了他将彻底打破“反派专业户”的印象,甚至为特型演员的表演方法论带来新的可能,对他和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家人而言,出演这样一位光辉的伟人形象,无疑是一种荣耀。
可若是演砸了,不仅他此前的声誉会受到影响,观众也恐难以接受,大家只会更加抵触他。
在这个一切都追求短、平、快的时代,于和伟和剧组却选择了更慢、更沉的路,去打磨演好每一个细节。
他用54岁的年纪,去挑战一座看似不可撼动的表演高地,不为争名夺利,而是出于一个演员的本能:去理解人,去呈现人,去相信真实的力量。
于和伟没有说“我是最像毛主席的演员”,他只是想让我们看到那个穿过风雪、走过草地的背影,在历史的某一刻究竟是以怎样的姿态真实地存在过。
至于观众是否能接受这个不再“标准”的伟人,答案或许要等《伟大的长征》播出后才能在风中找到。
大家对于和伟的新戏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前来讨论!
来源:月亮湾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