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演艺圈,有人凭借一部作品爆红,也有人在最巅峰的时候突然“消失”,让人惋惜。
在演艺圈,有人凭借一部作品爆红,也有人在最巅峰的时候突然“消失”,让人惋惜。
对于观众而言,这些起起落落不过是荧幕前的一个名字,但对演员本人来说,每一次沉浮背后,都是一次撕裂与重生。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唏嘘的存在。
他曾是《三国演义》里风流倜傥的孙策,是《英雄无悔》中正气凛然的高局长,是《闯关东》中一身硬骨的魏德民——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至今依然深植人心。
然而在事业顶峰时,他突然“销声匿迹”,足足27年几乎淡出大众视野。
再一次看到他的身影,是在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那一篇《忆江南》的诗朗诵,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仿佛把观众的记忆拉回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他去哪儿了?为何选择在最红的时候退出?
揭开真相,才发现这段“隐退”的背后,藏着一个男人太多的隐忍与不舍。
01 梦想之路
濮存昕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
父亲濮澄庆(艺名濮思洵)是著名导演和演员,曾培养出无数戏剧名角,母亲是银行干部,温和知性才情出众。原本,他的人生该顺风顺水,但2岁那年,一场病让他的人生彻底改写。
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腿部留下终生后遗症,从那之后他走路总是带着瘸意。
同龄孩子在阳光下奔跑打闹,他却被嘲笑为“濮瘸子”,小小年纪,心里藏满了自卑与自我否定。
但父母从未放弃,他们带着他辗转各地求医,终于在积水潭医院遇到了专家荣国威。
那是命运的转折点——荣医生带着他一点点康复,让他重新站起来,重新成为“可以奔跑的人”。
“我一辈子都记得荣国威。”后来濮存昕回忆说。
这份生命中挣来的“正常”,让他从此无比珍惜舞台。
他说过:“因为我知道什么叫被命运拿走过,所以更想去演,去活出更多种人生。”
作为导演之子的濮存昕,并没有“躺着入圈”。
高中毕业赶上“文化大革命”,他像千千万万个年轻人一样,下乡当了知青。
这一干就是四年,整天与铁锹、煤炭打交道。
当工地的汗水把他的文学梦暂时掩埋时,内心的戏剧之火却越烧越旺。
恢复高考后,他决定考艺术团,一开始连连失败,三次落榜。
但他没有放弃,靠着父亲的鼓励和自己的韧劲,他终于考入了空政话剧团。
多年后调入人民艺术剧院,这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
那时的他,演什么像什么:《雷雨》中的周萍,内敛隐忍、《李白》中的诗仙,浪漫狂放、《三国演义》里演孙策,英姿勃发、《英雄无悔》里演公安局长高天,沉稳有力……
他是那个时代最具实力的演员之一,没有绯闻、没有炒作,只靠作品一步步攀上艺术高峰。
43岁时,他凭借一连串佳作,迎来演艺生涯最辉煌的时刻。
可就在这时候,他突然“消失了”。
02 继续热爱
1995年后,濮存昕几乎淡出了大众视野。
再不是电视上高频出现的“男一号”,更没有红毯、采访、综艺,仿佛一夜之间从演艺圈蒸发。
其实他没走远,他只是选择了“回家”。
因为那一年,他的弟弟突然去世、父亲病情急转直下,最终撒手人寰、母亲也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接连的打击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我不能再演了”,他说,“家里需要我。”
为了照顾母亲,他推掉所有剧本邀约、为了处理父亲的后事,他彻夜未眠、为了填补弟弟留下的空缺,他撑起了整个家……从万人瞩目的演员,变成厨房里为母亲炖粥的儿子——他甘之如饴。
“我不后悔,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还是会把家庭放在第一。”
淡出演艺圈后,濮存昕并未真正离开舞台。
他转向幕后,加入中国剧协、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亲自培养年轻演员。
他把自己的经验、敬业、信念,一点点教给下一代。
在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青年演员愿意走上话剧舞台,回归表演本身。
有人说,濮存昕错过了更大的名利。
但他笑笑:“我只想为这个时代留下几个‘不媚俗’的作品和人。”
2022年春晚,他久违露面,一段《忆江南》的朗诵让人泪目。
那不是一次复出,而是一次温柔的告别——
对曾经的自己,对热闹的演艺圈,对那个为了家庭甘愿退场的“演员”。
03 写在最后
濮存昕身上有一种当代文艺工作者越来越稀缺的特质:沉静、克制、真诚、有担当。
他是国家一级演员,是话剧台柱,是德艺双馨的代表,但他更是一位儿子、一位哥哥,一位“退居幕后”的燃灯者……他没有用泪点博出位,也没有用标签取悦观众。
他选择了“沉默的担当”,也选择了“不被看见的伟大”。
正如他曾说:“人生不是永远站在聚光灯下,而是在熄灯之后,还能照亮别人的人。”
愿我们不只记得那个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濮存昕,也能记住那个在生活中静默守护的濮存昕。
来源:笑侃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