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的演技根本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天赋,而是自己给“卷”废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7-07 00:44 1

摘要:2019-2024年间,张译在16部作品中塑造了10个体制内角色(如警察、检察官、军人),尽管人物背景不同(如《狂飙》安欣的执拗、《三大队》程兵的沧桑、《以法之名》洪亮的怂刚),但在观众感知层面形成“正义执法者”的强标签化印象。尤其在《以法之名》中,洪亮前期唯

张译的演技困局本质上是艺术创作中的“内卷化”现象——并非能力缺失,而是过度密集的同质化角色创作导致表演模式固化。

2019-2024年间,张译在16部作品中塑造了10个体制内角色(如警察、检察官、军人),尽管人物背景不同(如《狂飙》安欣的执拗、《三大队》程兵的沧桑、《以法之名》洪亮的怂刚),但在观众感知层面形成“正义执法者”的强标签化印象。尤其在《以法之名》中,洪亮前期唯唯诺诺的职场生存状态,被部分观众解读为“安欣式压抑”的变体。

对比早期作品可见显著差异:《鸡毛飞上天》(2017)中陈江河的灵动狡黠、《追凶者也》(2016)董小凤的荒诞喜感,面部表情丰富且具有即兴感。而近年作品中(如《狂飙》《他是谁》),标志性的“抿嘴-垂眼-皱眉”三件套被高频使用,被质疑陷入技术性重复。

制片方对“张译=收视保障”的认知形成路径依赖。2023-2024年其主演作品累计票房超60亿,剧集播放量均破亿,市场效益使其成为公检法题材首选。这种商业成功反向压缩了其尝试多元角色的空间。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李红曾指出:张译的表演存在理性控制与感性迸发的失衡。在《无价之宝》父女跳舞等需要情感爆破的戏份中,他展现出极强的即兴张力;但在大量体制角色中,过于追求“精准设计”反而削弱了鲜活感。这种对“技术完美”的执念,恰是职业演员的高阶困境。

《以法之名》实为张译的破局实验:通过洪亮“怂勇二象性”的塑造(如厕纸掩面偷哭、审讯中突然凌厉的眼神切换),试图用生活化细节解构检察官的神圣性。业内评价此为“重新定义政法剧表演范式”,但普通观众更易捕捉其与安欣的相似性。

其冷面幽默的潜力在《追凶者也》《重生之门》中屡现高光(如“大猪小猪落玉盘”的即兴台词),观众呼吁其主演纯喜剧的声量持续走高。但制片方仍倾向将其定位为“正剧符号”,导致喜剧才能成为配角调味剂而非主线。

2025年华表奖获奖感言中,张译坦言:“演到最多时先烦自己”,宣布暂别影坛回归生活。这种自我剖析在获奖演员中极为罕见,印证其对创作异化的警觉。

破局需拒绝“安全牌”剧本,如《狗阵》(2024)中饰演底层斗狗人的尝试虽戏份少但获戛纳认可,证实其驾驭边缘角色的可能性。

如洪亮倒茶洒水、舔糖粒等设计已展现肢体幽默天赋,需系统性开发。

​奖项加身,被“正义执法者”人设绑架,打安全牌却被框亖了戏路。

​《以法之名》看到现在,张译演的最好的一集就是辞职前怒怼领导那场,从唯唯诺诺到拍桌咆哮,层层递进,情绪饱满,终于算是有了反转。

​幸好,张译自己也认识到了他的问题,公开宣布停工。

其早年塑造史今、孟烦了等经典角色前均有长期基层体验,当下亟需打破“剧组-颁奖礼”的闭环生态。

​期待养完猫、逛完街的张译,带着全新的故事重回屏幕,那时影帝才真正“狂飙”。

张译的困境映射了中国实力派演员的普遍危机:当商业成功、艺术追求、观众期待三者难以平衡时,“内卷”成为创作力消耗的代名词。但值得肯定的是,相比被动重复,他选择以息影打破循环——正如网友所言:“敢于把自己清零的演员,永远不会真正被废掉。”其困局终局或许正如《三大队》台词所喻:“走穿半条命,只为找回初心。

来源:小王的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