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不下去了?移民海外的老艺人纷纷回国,网友:中国不欢迎你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7-07 00:45 1

摘要:说起来中国挣钱国外花,就不得不提一提某些明星,赚钱后为了过上所谓的好生活,纷纷选择移民到了国外。

中国挣钱国外花,到老还想回国捞金,有些人是不是想的有点太美了!

说起来中国挣钱国外花,就不得不提一提某些明星,赚钱后为了过上所谓的好生活,纷纷选择移民到了国外。

然而这些移民出国的老艺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反而开始纷纷回国捞金,不少的网友为此忍不住痛骂,让其滚回国外,中国不欢迎他们!

八十年代,张铁林就成了国内响当当的人物。

凭借接地气的演技,事业搞得风生水起。

可赚到钱的张铁林一时间开始有点飘,顺着“出国潮”就前往了英国深造。

谁承想到了异国他乡,原本在国内被人追捧的他,不仅要面对无人问津的冷清,还得操心柴米油盐,据说连吃饭都得精打细算。

尽管如此张铁林硬是啃下了导演硕士学位,还在英国皇家电影学院谋了个教职,期间娶了位波兰太太,顺理成章入了英国籍。

看那架势,似乎是真打算在那儿落地生根了。

可海外的日子,终究没能让他重现国内的辉煌。

文化隔阂也好,机遇不济也罢,总之洋学位和洋身份,并没能让他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九十年代初,张铁林在英国的事业遇到瓶颈,婚姻也亮了红灯,于是选择回国。

一部《还珠格格》里的“皇阿玛”,让他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比出国前还火。

名气回来了,钱也赚得不亦乐乎,可他那英国国籍,却成了扎在观众心头的一根刺。

人们想不通,您这揣着英国护照,演着中国皇帝,赚着中国人的钱,到底算怎么回事?

面对汹涌的质疑,张铁林曾解释说,加入外国国籍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做事,弘扬中国文化”。

这话一出,舆论更是炸了锅。

不少人觉得这纯粹是托词,说白了不就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想起回国这块宝地继续捞金吗?

这样的辩解,听着实在有些苍白,倒像是给自己的“精致利己”打掩护。

文化使者?这顶高帽,观众可不轻易戴上。

和张铁林情况类似的,还有巩俐。

这位在国际影坛都掷地有声的“巩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哪一部不是经典?

她是首位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都拿过个人大奖的华人演员,妥妥的“第五代电影缪斯”。

可就在2008年,她加入了新加坡国籍。

一时间,坊间猜测四起,有说是为了家庭,有说是为了事业有更多国际便利。

不论初衷为何,这事儿着实伤了不少国内影迷的心。

自家土生土长培养出来的国际巨星,怎么就成了外国人?

从此,巩俐每次回国参加活动、宣传电影,国籍问题总会被翻出来说道说道。

许多人觉得,她在中国功成名就,却放弃了中国身份,这份情感上的“背叛”让人难以释怀。

于是“滚出去”的声音,也就不难理解了。

演着中国的农妇,却拿着新加坡护照,这种强烈的反差,实在太刺眼。

当然,陈冲也是个典型。

一部《小花》让她早早成名,可人家心气儿高,转头就去了好莱坞,1989年便入了美国籍。

虽说在好莱坞也打拼出一些角色,但要说大红大紫,似乎也谈不上。

随着年岁渐长,她开始频繁回国拍戏上综艺,怀念国内的演艺氛围。

可观众的记忆力好着呢,当年你“崇洋媚外”远走他乡,现在又回来。

是不是觉得国内的钱好赚?质疑声同样不绝于耳。

袁立当年为爱远嫁加拿大,以为能过上岁月静好的日子。

谁知国外生活并非想象中那般养尊处优,明星光环一卸,连做饭收拾屋子都得亲力亲为,巨大的落差最终让跨国婚姻黯然收场。

武打巨星李连杰,在功夫片领域登峰造极后也加入了新加坡国籍,据说是为了在国际上有更大发展空间,也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

然而即便强如李连杰,在好莱坞的发展也四处碰壁。

《狼犬丹尼》被批丑化华人,《木乃伊3》的戏份也传出被删减。

当这些明星在海外发展不顺,或是生活不如意时。

国内这片热土和庞大的市场,便成了他们眼中闪闪发光的“避风港”和“提款机”。

这里有熟悉的文化,有深厚的观众基础,有赚不完的机会。

只是这种“国内捞金,国外跑路,风头不对再回来”的戏码,观众看得多了,心里自然有杆秤。

当初你为了所谓的更好生活和更多利益放弃中国国籍,这本身在许多人看来,就少了那么点家国情怀。

如今在外面“混不下去”又想回来分一杯羹,难免不被贴上“两头通吃”的标签。

李连杰后来投身慈善,也常被追问:“既然这么爱国,为何不恢复中国国籍?”这灵魂拷问,可真不好答。

平心而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国籍的权利,移民本身并不犯法。

但公众人物,尤其是那些享受了时代红利、被万千观众捧红的明星,他们的每一个选择,往往会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

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产生微妙影响,甚至可能带坏整个行业的风气。

好在,风向似乎在变。

随着“限籍令”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外籍艺人在国内参与影视综艺的门槛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这无疑给那些试图回国“再创辉煌”的已改籍艺人,头上悬了一把剑。

张铁林近年尝试直播带货卖字画,评论区常年被“英国人别在中国捞钱”的言论攻陷。

巩俐的新电影宣传,也比以往低调谨慎了许多。

豆瓣等平台上,关于她国籍的“友情提示”更是此起彼伏。

观众用脚投票,资本也怕引火烧身,对这类艺人自然会多几分审慎。

毕竟,爱国不该是一门投机取巧的生意。

当那些曾被我们视若珍宝的明星,在身份认同上与大众渐行渐远,却又试图以“同胞”的姿态重返名利场时。

市场的反应,或许已经给出了最清晰的答案。

这种算盘,还能打多久呢?

来源:海员小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