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招牌不管用了?《恶意》可能会创造生涯最低的票房记录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06 22:33 2

摘要:陈思诚的招牌在影视寒冬也遇冷了,由其编剧并监制的悬疑新作《恶意》以一组冰冷的数据开场了:首日排片19.8%却仅收获12%的票房占比,票房仅收2081万,上座率不足6%,创下陈思诚参与作品近十年最惨淡开画成绩。

陈思诚的招牌在影视寒冬也遇冷了,由其编剧并监制的悬疑新作《恶意》以一组冰冷的数据开场了:首日排片19.8%却仅收获12%的票房占比,票房仅收2081万,上座率不足6%,创下陈思诚参与作品近十年最惨淡开画成绩。

更残酷的是,因首日表现萎靡,次日排片被拦腰砍至14.8%,猫眼票房预测已从最初的10亿级断崖式下调至2.02亿,灯塔数据更悲观预测仅1.67亿,与陈思诚过往作品对比,《恶意》可能刷新陈思诚导演生涯的最低票房纪录。

崩盘式开局:数据全线溃败

作为陈思诚团队继《消失的她》后再度瞄准社会痛点的悬疑力作,《恶意》以"网络暴力"为切口,构建了五重反转的叙事迷宫。按道理,这一类的现实悬疑题材很容易在观众中杀出重围,但事实上却相反。

尽管点映期间以3000万票房和8万“想看”人数制造了热度假象,正式上映后却以上座率仅5.7%的现实打破幻想,远低于同期《侏罗纪世界:重生》的15%以上。

而主演张小斐从“133亿票房女主”跌落神坛。影片宣传主打其转型之作,但观众并未买单,争议直指她“缺乏单飞扛票房能力”。

这种颓势在同期电影市场中尤为刺眼,虽然有同日上映的《无名之辈2》以不足千万的首日票房做垫底,但在好莱坞大片《侏罗纪世界:重生》即便口碑口碑崩坏仍旧以4天2.36亿票房领跑暑期档,《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凭借粉丝效应逆袭至单日2500万的对比之下,《恶意》在排片占比仍超14%的情况下,显得尤为惨烈。

口碑撕裂:点映狂欢vs正式场冷感

点映阶段,《恶意》一度口碑爆棚:猫眼9.5分、微博大V推荐度97%,曾被誉“悬疑片新标杆”,带着陈思诚和张小斐拥有强大实绩的号召力标签之下,本以为能一路狂欢到底。没想到的是,正式公映后,普通观众评价显露出另一面:

影片主打的社会议题与悬疑反而成了最割裂的部分:五重反转的罪案主线被网络暴力批判挤压,有观众直言“说教感太重”,悬疑爱好者认为推理薄弱。再者,影片存在精英叙事困境:试图通过"弹幕监狱""算法茧房"等隐喻解构流量时代,但过于密集的文学化台词(如"一粒尘埃不足惧,千万尘埃可葬山河")让普通观众产生疏离感。片中“恶母诬陷护士”等情节被批“加剧社会对立”,部分观众认为影片“为煽动情绪牺牲合理性”是极端化叙事的存在。

另一方面,点映阶段营造的"全员演技派"口碑(张小斐、梅婷、李庚希)未能转化为票房势能。虽然张小斐成功剥离“国民母亲”标签,将媒体人的理性与沦陷演绎得层次分明,但部分场面仍旧被批"端着金鸡奖影后架子演网文女主",梅婷绝望母亲形象被赞“教科书级表演”,但"恶母"形象被认为缺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压迫感,而李庚希的"抗癌天使"人设更被指"消费苦难"。

不可否认,当下市场环境也是《恶意》低票房的原因之一。

在层出不穷却没有新意的影视市场中,观众已经对这一类型电影产生了疲劳感,"反转+社会议题"的套路化电影“换汤不换药”。近三年超40部悬疑片扎堆,但真正突破《隐秘的角落》水准者寥寥。当《恶意》试图用"网络暴力"替代《误杀》的亲情伦理时,未能构建出更具现实痛感的叙事支点让内容同质化更加明显。

相较于《误杀》系列将亲情与法理的冲突具象化,影片试图兼顾"大女主成长"与"社会派推理"的野心,反而导致角色塑造失败。张小斐从"国民母亲"到"犀利记者"的转型被批"缺乏说服力",而影片中"恶女"标签的反复粘贴,与现实中《封神第一部》姬发、质子团的女性观众争夺战形成讽刺对照。

另外,不难看出,陈思诚品牌已经开始遭遇危机,从《误杀》到《消失的她》,东南亚罪案、女性受害、反转套路反复使用,《恶意》中“网络暴力+坠亡谜案”的组合很明显缺乏新鲜感。陈思诚擅于精准缝合社会情绪(如《消失的她》嫁接婚恋焦虑),但《恶意》对网络暴力的呈现被指“浮于口号”,失去共情支点。其实从去年的《解密》(成本4亿,票房5.2亿)就可以看出,观众对陈思诚“陈思诚悬疑流水线”已经开始厌倦,《恶意》就是最大的爆发点。

陈思诚的后续项目还有《神探之痕迹》《带上她的眼睛》仍押注悬疑赛道,但若持续透支类型红利,恐难逆转颓势。而对张小斐而言,三部新片(《恶意》《女足》《转念花开》)背负着冲击200亿票房的野心——若后两部春节档作品再失利,“单飞魔咒”将成行业标签。

这场票房危机,或许正是其从"商业片之王"向"作者导演"转型的契机。毕竟,在流媒体冲击与观众觉醒的双重压力下,单纯依赖"悬疑+社会议题"的配方,已难复制《消失的她》式的票房神话。

来源:年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