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法治题材剧作常以“孤胆英雄”或“精英检察官”为主角的创作惯性中,《以法之名》里张译饰演的洪亮却撕开了一道独特的叙事切口。这个准备离职的单位边缘人,操着唯唯诺诺的语气,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用反类型化的人物塑造,重新定义了国产剧中的法治英雄形象。
在法治题材剧作常以“孤胆英雄”或“精英检察官”为主角的创作惯性中,《以法之名》里张译饰演的洪亮却撕开了一道独特的叙事切口。这个准备离职的单位边缘人,操着唯唯诺诺的语气,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用反类型化的人物塑造,重新定义了国产剧中的法治英雄形象。
一、被规训的职场困兽
洪亮初登场时,完全颠覆了观众对检察官的传统想象。他穿着不合身的制服,在领导面前说话时不自觉佝偻着背,汇报工作时的措辞总是带着试探性的谦卑。这种姿态源自长达数年的职场边缘化:在晋升的阶梯上屡屡受挫,被安排处理琐碎的行政事务,甚至连最基本的案件调查权都被剥夺。长期的压抑使他形成了谨小慎微的生存策略——与其冒险争取,不如明哲保身。他抽屉里的辞职信,既是对职场困境的妥协,也是对理想主义的无声告别。
二、裂缝中的星火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懦弱的角色,在面对复杂案件时展现出惊人的专业素养与执着。当同事们对棘手案件避之不及时,他默默收集线索;在证人恐吓面前,他用颤抖的手坚持记录关键证词;甚至在可能影响仕途的风险下,仍固执地要求重启调查。这种“说着最怂的话,做着最硬的事”的反差,打破了英雄叙事中“强大外在”与“正义内核”的捆绑。他的每一次坚持都伴随着恐惧:害怕被领导训斥,担心家人受牵连,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能撼动庞大的利益集团。但这些恐惧非但没有削弱他的行动,反而让他的选择更具真实的力量。
三、祛魅与重塑:英雄的平民化转向
洪亮的存在解构了传统法治剧中的“完美英雄”神话。他没有金手指,没有天降的神兵利器,有的只是基层工作者最朴素的职业操守和良知。剧中有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他蹲在案发现场的泥泞中,用最原始的方式测量脚印间距,手机在裤兜里反复震动着催他提交离职申请。这一刻,法律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与职场边缘人的生存困境激烈碰撞,折射出普通人对抗不公时的艰难与坚韧。
这种反英雄叙事的价值,在于它让观众看到:法治精神的践行者不必是无所不能的孤胆英雄,那些在体制内默默坚守的普通人,同样可以成为照亮黑暗的微光。当洪亮最终撕掉辞职信,选择直面真相时,他完成的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蜕变,更是对“英雄”定义的重构——真正的勇者,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
在流量与爽感主导的影视创作环境下,洪亮的角色塑造为法治题材剧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提醒我们,法治建设的史诗中,不仅需要镁光灯下的传奇,更需要无数个在平凡岗位上守护正义的“洪亮”,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够跌宕起伏,却更接近真实的法治精神内核。
来源:云中w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