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查了下数据,人家现在的主要收入里,唱歌只占了三成左右。根据灯塔数据和音乐平台公开信息,她的影视剧歌曲、商业综艺、品牌代言加起来,贡献了至少六成以上的曝光和收益。换句话说,她靠声音赚的钱反而不是最多的。
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单依纯现在最红的,不是她唱的歌,而是她穿的衣服?
我也是刷到她最近走红毯的图才彻底反应过来。露背装、镂空礼服,还有那种为了造型效果必须半天不喝水的紧身裙,都跟当初那个白衬衫牛仔裤的姑娘隔了十万八千里。
我查了下数据,人家现在的主要收入里,唱歌只占了三成左右。根据灯塔数据和音乐平台公开信息,她的影视剧歌曲、商业综艺、品牌代言加起来,贡献了至少六成以上的曝光和收益。换句话说,她靠声音赚的钱反而不是最多的。
这事搁在几年前,可能很多人都得骂:歌手不靠唱歌吃饭,那靠啥?可你翻翻短视频热榜就知道,舞台上能打动人的,已经不仅是歌声,而是记忆点和话题度。
单依纯也算走过辉煌:选秀拿了第一,第一首单曲《永不失联的爱》在2020年上线后,短短一年就破了2亿播放。但冷数据也摆着,根据网易云和QQ音乐的榜单记录,她后面几首原创单曲的热度断崖式下滑,最高也没破5000万播放。
于是,她只能开始唱翻唱,尤其是影视剧插曲。据统计,她从2022年到2024年上线的OST作品数量超过20首,占她总歌曲数的一半以上。我昨天拉了个表看,平均每首在热播剧加持下,短期流量都能冲到榜单前五,但生命周期极短,三周左右就会被新歌替代。
问题是,翻唱和OST能带来曝光,却带不来让人循环播放的那种情绪共鸣。我翻看评论区,很多老粉说听她唱李白那一首,只剩下技术的炫技,转音太密集,高音太刻意,反而丢了原作的洒脱感。我想起当年她唱《想你时风起》那会儿,唱功并不复杂,但声音里有种钝钝的真挚,让人一下记住。
再说到外形变化,这几年选秀歌手们走的路径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先是白裙子清纯风,然后很快就要在红毯上拼造型。造型师会告诉你,舞台上的观众记不住声音,但能记住镂空设计、拖地长裙和一次出圈的头等舱大牌。背后理由很现实:短视频热度决定商业报价,而短视频里最能留下记忆点的是视觉,不是听觉。
资本也很直白:单依纯在2023年签了新团队,据爱企查信息,该公司在短视频运营和品牌商务上投入更多资源,而音乐制作投入反而缩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她的新专辑迟迟没发,但每个月都有红毯图和综艺物料刷屏。
说到综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报告显示,选秀歌手的黄金期平均只有两三年,不转型就等着被遗忘。邓紫棋、袁娅维这些前辈早就证明,靠技术可以延长舞台生命,但真正能活久的,是作品和情绪共振。
单依纯现在有点走到十字路口:团队拼命要话题度,新粉丝喜欢讨论她的礼服、妆容、发型,但老粉想要的东西她越来越给不出来。有人说这是必然,也是无奈。每年中国有超过百万首新歌上线,根据中国唱片行业协会的数据,平均每天有接近3000首歌发布,你不制造话题,算法根本不可能帮你留到第二天。
但也有人问:那种在舞台上只靠一首歌就能打动人的歌手,会不会彻底消失?我也在想,哪怕商业再功利,总还需要几首真情实感的作品吧。否则,这行业只剩外壳,再漂亮也空得慌。
更何况,一旦技术压过情感,消耗的其实是观众最宝贵的耐心和信任。去年底,她在某音乐节的现场评论区就翻了车,有人说:明明可以靠情感吃饭,为什么非要炫技?结果几万条点赞。
可我又理解,现实逼得人没得选。抖音热歌的生命周期只有三周,热搜过了就没人记得。资本要的是数据,商业要的是曝光,真情实感好像成了奢侈品。
写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我其实也不知道答案。是坚持做歌手更难,还是变成艺人更难。
或许最难的是,还能不能有人再唱一首《想你时风起》,不考虑榜单,不考虑热搜,只考虑想唱。
来源:娱七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