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31日那天,本该是电影《731》的大日子。结果电影没上映,网上一片炸锅——撤档了?审查不过?日本出手了?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三天后,央视重磅官宣:《731》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这一下,日本媒体那些“中方因外交压力让步”的说辞,被打了个响亮的耳光。
7月31日那天,本该是电影《731》的大日子。结果电影没上映,网上一片炸锅——撤档了?审查不过?日本出手了?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三天后,央视重磅官宣:《731》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
这一下,日本媒体那些“中方因外交压力让步”的说辞,被打了个响亮的耳光。
说白了,这是国内首部正面聚焦731部队罪行的院线电影。
导演赵林山耗时十年准备,遍寻史料、证据,甚至请来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做顾问,确保一切基于真实。
电影聚焦于抗战尾声,日军企图扭转战局,在哈尔滨平房区对中国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实验和人体解剖。这些,不是“传说”——是用700多小时影像记录、280小时审讯笔录、万字供词换来的血淋淋证据。
所谓“材料”,就是被当做实验品的中国百姓。死亡,被做成数据;痛苦,从不被记录。
而《731》,就是要让这些回忆、不再只是陈列馆里的尘封档案,而是一次次敲醒我们记忆的银幕呼声。
答案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很多人以为,《731》是因为外交压力被撤了档。特别是在7月31号那天,本来官宣说有“全球预映”,结果突然没有动静,网上立刻炸了——
“惨烈画面遭举报?”“外交部介入了?”“日本使馆施压成功?”连日媒都开始蹦跶,说什么:“中国考虑中日关系,自行下架。”
现在回头看,真是荒唐又傲慢。
转换角度看,片方公开回应得很克制:7.31只是小范围试映,用于收集观众反馈优化影片,并非公映日。
确实,日本外务省提交了23条外交抗议,甚至要求电影别用“731”,改叫“旧日军防疫部队”——还让片方删减实验镜头。你猜片方答应没?
当然没有!
9·18,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记的日子。
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爆破事件”爆发,日本悍然侵华,东北三省瞬间沦陷。从那天开始,中国进入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而731部队,就是战争期间最邪恶、最隐秘的一根毒刺。
你说《731》选择在918上映,巧吗?
不是噱头,是态度。是回应。是对“遗忘即背叛”的正面挑战。
人民日报发文支持,央视单独推送,猫眼平台“想看人数”超340万,位列2025年度第一热门纪录片类型电影。哈尔滨市教育局更是将这部影片纳入教育课程,与遗址教学做结合。
有网友评论说:“等了你10年,就为了这一天出现在银幕前。”
还有人感慨:“当课本上的铅字变成大银幕上的血泪,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惕惕后人’。”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731》绝不是在“消费悲惨”,也不是“播放人性阴暗”。它是在留下见证,在对抗遗忘。
导演赵林山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整部影片采用了大量历史实物原件:防毒面具、滤水器、实验器具……这些道具曾真实出现在731牢房中。
什么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细菌气溶胶试验,每一幕都经考证、对照、采访之后才拍摄。为了真实,还原现场环境,拍摄团队甚至在零下30度完成实验场景取景。
试映场上,一位哈尔滨中学生热泪盈眶地说:
“痛感,是历史的重量。”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记得这些真相。
事实是,日本政府至今否认731部队罪行,在教科书中称其为“防疫研究部门”,大批日本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这段历史。
早前东京新宿一带出土百具人骨,日本政府宁愿说“不清楚来源”,也拒绝调查是否来自731南京分队。
更叫人愤怒的是,美国二战后竟庇护731头目石井四郎,用实验数据换免死,这些“数据”后来被用在朝鲜战场。
可如今,日本又在国际上要求奥斯卡大片《奥本海默》“加入广岛爆炸镜头”,说好对战争受害者的尊重呢?选择性记忆,再次被打在脸上。
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上映。
这是一场历史的捍卫战,是对无数无声死者的一次回应。
没有夸张,没有眼泪包装。请允许我们直面那些被剥夺名字、被叫做“马路大”的同胞。请在影院那110分钟的黑暗中,凝视历史的深渊,反思和平的代价。
9月18日,《731》全国上映。不为娱乐,不为票房,只为铭记。
遗忘即背叛,沉默即共谋。
你我,将用这一次观影,为历史留下见证。
来源:久看好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