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9月18日上映,撕开历史伤疤呼吁和平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02:22 3

摘要:电影《731》定档9月18日,主创团队明确表示其目的并非煽动仇恨,而是通过刻画反人类暴行来凸显和平的可贵。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这部影片的上映无疑引发了对战争本质的广泛讨论——它如何摧残人性,又如何唤起我们对人权与和谐共存的迫切追求。

电影《731》定档9月18日,主创团队明确表示其目的并非煽动仇恨,而是通过刻画反人类暴行来凸显和平的可贵。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这部影片的上映无疑引发了对战争本质的广泛讨论——它如何摧残人性,又如何唤起我们对人权与和谐共存的迫切追求。

当《731》官宣定档9月18日,瞬间引爆社交媒体,猫眼“想看”人数飙升至340万,这本身就是一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为什么一部揭露731部队罪行的电影,能让年轻一代如此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对当下人性和平的深刻叩问,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残酷审视。

这部影片将镜头对准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的细菌战研究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那段历史,在教科书上或许只是寥寥数语,却承载着无尽的血泪与绝望。731部队,这个代号本身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他们将活生生的人称为“马路大”(日语“原木”),这并非简单的代号,而是将人类彻底“物化”的极致体现。受害者被剥夺了姓名、身份、尊严,被简化为可供切割、冷冻、感染的“实验材料”,如同被砍伐的木头,只剩下被利用的价值。胡桃泽正邦等原队员的证言揭示,在活体解剖中,受害者在清醒状态下被摘取内脏,鲜血喷涌,其精神和肉体遭受的毁灭性痛苦,远超任何言语能描绘的范畴。想象一下,一个15岁的少年夏桓,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中被反复进行冻伤实验,指尖蜡白,最终四肢坏死被锯掉,直至失去“价值”被一针药品结束生命。这种将人视为工具、数据源的非人化操作,是对人类尊严最根本的践踏,也是文明史上最黑暗的底线。

731部队的暴行,绝非几个疯子的个人行为,而是军国主义体制下,权力异化与科学滥用的极端产物。当一个国家机器为实现穷兵黩武的目标,将科学技术从伦理道德中彻底剥离,并赋予其施暴的绝对权力时,人性便会集体沦丧。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本应救死扶伤,却在扭曲的指令下,成为了施加酷刑、制造人间地狱的帮凶。他们冷漠地记录数据,精确地计算病菌致死率,甚至进行“母爱实验”——将母子关入高温密室,逼迫母亲选择踩踏孩子或托举保护,只为记录“母爱是生存效率的弱点”。这种“科学的冷酷”比纯粹的暴力更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它展现了理性是如何被滥用,从而走向反人类的深渊。这提醒我们,任何时代,我们都必须警惕权力失去制约,警惕知识被邪恶利用,否则,地狱之门随时可能再次开启。

然而,影片的目的绝不是煽动仇恨,而是用最真实的镜头,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忆接力。它要让今天的年轻人,不再只把“抗日战争”当作历史课本上的一个词条,而是能真正触摸到那段历史的重量,感受到被实验者在绝望中无惧生死的抗争,哪怕是微弱的反抗,也是人性深处的光芒。这种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人类尊严的捍卫,才是我们铭记历史的真正意义。

选择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上映,更是对历史的郑重回应。它提醒我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争取而来的。我们不能忘记,战后美国为获取731部队的细菌战数据,曾与石井四郎等主要成员达成秘密交易,豁免了他们的战争罪行,这不仅是对国际正义的亵渎,也为日本日后否认侵略历史、美化战争埋下了隐患。这种国际社会对正义的妥协,使得历史真相长期被掩盖,也加剧了受害国人民的伤痛。因此,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民族情感,更是为了捍卫全人类共同的人权与人道主义原则,推动国际社会对战争罪行追责到底,不给历史修正主义任何空间。

电影《731》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战争的残酷,也映照出和平的珍贵。它呼唤着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以史为鉴,捍卫人类共同的良知与和平,警惕生物技术滥用,并积极参与构建一个更公正、更人道的国际秩序。让“731”这三个数字,永远成为警示人类走向文明的坐标,而非仇恨的符号。因为,唯有正视黑暗,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光明,否则,人类的未来将永远笼罩在历史的阴影之下,重蹈覆辙的风险将如影随形。

来源:正大光明叶子UK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