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逆跌,《哪吒2》之后它们继续扛起国漫大旗!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5 02:12 3

摘要:在这场盛宴中,除了《南京照相馆》的强势领跑,两部国产动画电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票房双双逆跌,显得尤为引⼈注⽬——它们是《罗⼩⿊战记2》与《浪浪⼭⼩妖怪》。

文|Sebastian

截至发稿,暑期档总票房突破72亿元,连续多⽇单⽇票房破亿,为整个⾏业注⼊了⼀剂强⼼针!

在这场盛宴中,除了《南京照相馆》的强势领跑,两部国产动画电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票房双双逆跌,显得尤为引⼈注⽬——它们是《罗⼩⿊战记2》与《浪浪⼭⼩妖怪》。

这两部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并⾮横空出世的原创故事,⽽是分别植根于已有深厚群众基础的IP⼟壤。

《罗⼩⿊战记》⾃2011年起,以其独特的治愈系画风和“年更”的佛系节奏,积累了⻓达⼗余年的核⼼粉丝群体。该片目前累积票房突破3.56亿,超越前作3.15亿元的总票房,豆瓣开分高达8.7,超越《哪吒之魔童闹海》位居2025年国产动画的口碑冠军。

《浪浪⼭⼩妖怪》脱胎于2023年初引发现象级讨论的动画短⽚集《中国奇谭》,其第⼀集《⼩妖怪的夏天》在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达3.4亿,影片凭借着前⾝短⽚积累的国⺠级认知度和强⼤的情绪共鸣,上映三天票房破1.68亿,预测票房更是达到6.6亿。

两部影片的同台竞技,标志着“番剧电影化”或“已有IP电影化”已成为国产动画产业⼀条愈发清晰且重要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次创作上的升级,更是⼀场商业模式的考验。从⼏分钟到⼗⼏分钟的⽹络番剧/短⽚,到⼀部需要撑起120分钟⼤银幕、承载数亿票房期待的电影,这条路究竟是IP价值放⼤的康庄⼤道,还是粉丝情怀透⽀的狭窄⻔径?

票房与⼝碑的成绩单

成功背后的反思

在电影产业,票房与⼝碑是衡量⼀部作品成功与否最直观、也最残酷的两把标尺。对于从番剧孵化⽽来的⼤电影⽽⾔,这份成绩单不仅反映了作品本⾝的质量,更深刻地揭⽰了其在“粉丝圈层”与“⼤众市场”之间取得平衡的能⼒。

2025年暑期档的这两部作品,恰好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值得深思的样本。

《罗⼩⿊战记2》的成功 ,⾸先归功于其对核⼼粉丝群体的精准回馈与深度绑定。这是⼀个历经14年沉淀的IP,许多粉丝从学⽣时代追随⾄今,对作品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制作⽅“六年磨⼀ 剑”,坚持⼆维⼿绘,全⽚原画稿超20万张的匠⼼精神,正是对这份⻓情等待的最好回报。这种 “慢⼯出细活”的模式,在快餐式娱乐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构成了其⼝碑发酵的基⽯。

然⽽,这种模式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

影⽚的粉丝向属性较强,其庞⼤⽽复杂的世界观(如妖灵会馆、灵质空间等设定)和众多角⾊关系,对于未接触过前作的“路⼈”观众⽽⾔,存在⼀定的理解⻔槛。这在⼀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的“破圈”速度和⼴度,导致其票房增⻓更依赖于核⼼动画爱好者和⼝碑传播的“滚雪球”效应,⽽⾮像现象级⼤⽚那样实现全⺠性的瞬时引爆。有分析指出,其核⼼受众仍以动漫圈层为主,圈层壁垒难以打破。

与《罗⼩⿊战记2》的“养成系”不同,《浪浪⼭⼩妖怪》的崛起更像是⼀次“爆款驱动”的精准打击。

影片精准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提供了强⼤的情绪价值。短⽚中的台词“我想离开浪浪⼭”之所以能成为席卷社交平台的⽹络热梗,是因为“浪浪⼭”被巧妙地构建为当代职场环境的缩影,⽽笨拙⼜努⼒的⼩猪妖,则成为了万千“打⼯⼈”的⾃我投射。电影版延续了这⼀“草根⽆名者叙事”,通过“考编”、“铁饭碗”等贴近现实的戏仿,再次锚定了年轻观众群体,引发了强烈的代⼊感和共鸣。这种普适性的情感内核,使其天然具备了破圈传播的基因,观影⻔槛极低。

然⽽,影⽚也⾯临着其独特的创作挑战。

最⼤的考验在于如何将⼀个仅20分钟,以情绪和氛围见⻓的精悍短⽚,成功扩充为⼀部结构完整、情节饱满、⾼潮迭起的近两⼩时⻓⽚。有⾖瓣评论指出,短⽚改⻓⽚普遍存在“⽂本⽀撑不⾜”的问题,即保留了风格和笑点,却缺乏⼀个⾜够过硬的故事内核来⽀撑⻓⽚叙事。电影能否在拉⻓故事线的同时,保持短⽚的神韵与⼒量,是其最终能否将⾼期待值兑换为⾼票房的关键。

成功之道

如何实现电影化升级?

优秀的番剧改编电影,需要完成从“剧集感”到“电影感”的华丽转⾝。

《罗⼩⿊战记2》提供了⼀个极佳的范本。它没有选择延续番剧的⽇常单元剧风格,⽽是进⾏了⼀次彻底的电影化重写。

影⽚的故事承接第⼀部电影的结尾,但讲述的是⼀个全新的、独⽴的冒险故事:流⽯会馆遇袭,师⽗⽆限遭陷害,⼩⿊与师姐⿅野踏上追凶之路。这个故事有明确的开端、发展、⾼潮和结局,即使是新观众也能毫⽆障碍地理解主线剧情。

同时,影片摒弃了传统动画中简单的⼆元对⽴⼈设,采⽤了多线并⾏的叙事结构,将“追查真凶”的主线与“师姐⿅野的过往”、“会馆内部的权⼒⽃争”、“⼈与妖精的共存危机”等多条副线巧妙交织,⼤⼤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悬念感。

如果说叙事是骨架,那么视听语⾔就是⾎⾁。电影感的营造,离不开远超剧集规格的视听奇观。

《罗⼩⿊战记2》最被称道的便是其“燃起来了”的打⽃场⾯。这背后是惊⼈的⼯作量:原画量从第⼀部的7万张增加⾄20万张,⼤量动作场景采⽤每秒24帧的“⼀拍⼀”逐帧⼿绘技术。这种不计成本的投⼊,换来的是在电视或⼿机屏幕上⽆法体验到的、丝滑流畅且充满⼒量感的动作奇观,这本⾝就是吸引观众⾛进影院的核⼼理由。

《浪浪⼭⼩妖怪》虽然脱胎于短⽚,但在电影化过程中,其主创团队——上海美术电影制⽚⼚,发挥了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影⽚在美术上创造性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现代电影的光影技术,配乐上则以传统乐器为基底,打造了⼀场纯正的“国风视听盛宴”。

这种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求,其⽬的就是在⼤银幕上营造出⼀种独特的、沉浸式的⽂化氛围,这与短⽚以情节和情绪为主的表达⽅式形成了质的区别。

从票房到全产业链

IP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部番剧改编电影在票房和⼝碑上取得成功,这往往只是⼀个开始,⽽⾮终点。在当下的⽂娱产业环境中,电影本⾝正⽇益成为⼀个超级“IP放⼤器”。它的⾼曝光度、⾼话题性和独特的观影仪式感,能够瞬间将⼀个原本局限于圈层的IP推向国⺠级认知,从⽽为其后续的全产业链开发铺平道路,实现从单⼀“票房经济”向多元化“IP⽣态”的战略升级。

以《罗⼩⿊战记》和《浪浪⼭⼩妖怪》为代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国产动画IP在电影化过程中两种主流的开发模式。

《罗小黑战记》是典型的“从下⾄上”、由粉丝驱动的成⻓路径。

该系列始于2011年的独⽴Flash动画,通过“慢⼯出细活”的⽅式,在⻓达⼗余年的时间⾥,通过⽹络番剧、漫画等形式,⼀点⼀滴地积累核⼼粉丝,并依靠早期的衍⽣品(如表情包、玩偶)销售来“反哺”创作。这种模式周期⻓、见效慢,但根基扎实。IP与粉丝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感联结和⾼度的价值认同,粉丝粘性极⾼,付费意愿强烈。

《浪浪⼭⼩妖怪》则是“从上⾄下”、 由平台和资本主导的战略布局。

依托于《中国奇谭》这⼀爆款短⽚集积累的巨⼤声量,其背后的上海电影集团迅速做出反应,从项⽬初期就定位“奇谭宇宙”IP,并成⽴了专⻔的IP运营平台“上影元”,旨在构建贯穿创作、开发到商业变现的全链路体系。在电影上映前,衍⽣品开发、品牌联名、授权合作等商业化布局已经全⾯铺开。

这种模式速度快、爆发⼒强,⾼度依赖于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洞察和强⼤的资源整合能⼒。其核⼼逻辑是,在IP热度最⾼的时候,通过快速、多元的商业化运作 ,将“情绪价值”和“国⺠认知度”迅速转化为商业收益。上影集团的“⼤IP开发”战略 ,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成功的IP运营,绝不⽌于卖周边。更⾼级的玩法是“IP+”,通过与不同业态的跨界融合,让IP⾛出屏幕,渗透到消费者⽣活的⽅⽅⾯⾯,从⽽不断拓展其⽣命⼒和影响⼒。

《浪浪⼭⼩妖怪》在这⽅⾯动作频频,与便利店联动 ,让“⼩妖怪天团”成为现实中的“社畜”;与汽车品牌合作,搭载“冲出浪浪⼭”的叙事,宣传品牌主张;甚⾄在上海核⼼商圈开设主题餐厅,将线上的故事场景转化为线下的消费体验。每⼀次跨界,都是对IP内涵的⼀次再诠释和价值的再放⼤。

结语

国产番剧的电影化之路,从最初的摸着⽯头过河,逐渐步⼊⼀个模式更多元、路径更清晰的全新阶段,成功的作品,⽆⼀不是在“粉丝向”的深度服务与 “⼤众向”的⼴泛共鸣之间,找到了那个微妙的“最⼤公约数”。

当我们的动画电影,既能让忠实粉丝在影院⾥会⼼⼀笑,⼜能让路⼈观众感动落泪;既能在社交媒体上引爆话题,⼜能在线下商场⾥带动消费,那么,“国漫崛起”将不再是⼀句需要反复⾃证的⼝号,⽽是我们这个时代⽂化⾃信的真实写照与产业常态。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或点击“在看”,并截图发送至后台,即有机会获《浪浪山小妖怪》观影兑换券!

/ MORE/

《南京照相馆》登顶暑期档冠军,它做对了什么?

《戏台》票房逆袭,陈氏喜剧凭什么那么牛?

和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一起听《观众在说》!

2025暑期档总票房破50亿

出道12年,他这次在陈佩斯作品里演开心了!

电影级大屏延展至生活场景,这场新展不能错过

国家电影局召开电影领域社会组织座谈会

电影艺术家宋晓英:让角色活在人民中间|蓝羽会客厅

电影艺术家陶玉玲:永葆电影人初心|蓝羽会客厅

北美热海外冷,重启版超人到底行不行?

更多电影资讯、独家专访、行业动态

来源:牧绅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