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圈近来热议一部电影,只因它玩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规则——黄渤在《戏台》中开创的“5亿票房分账模式”,不仅为导演松了绑,更给实力演员开辟了全新天地。截至2025年7月23日,《戏台》点映及预售票房已突破5786.8万元,市场热度初显锋芒。这部由陈佩斯编剧并执导
影视圈近来热议一部电影,只因它玩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规则——黄渤在《戏台》中开创的“5亿票房分账模式”,不仅为导演松了绑,更给实力演员开辟了全新天地。截至2025年7月23日,《戏台》点映及预售票房已突破5786.8万元,市场热度初显锋芒。这部由陈佩斯编剧并执导,陈佩斯、黄渤领衔主演的作品,正尝试打破行业陈规。
说来有趣,黄渤这次的分账玩法,真可谓“艺高人胆大”。按照约定,影片票房未达5亿元时,陈佩斯团队承担宣发重担;可一旦突破这道分水岭,后续宣发便由黄渤团队接手成本与操盘。对陈佩斯父子而言,“挺到5亿就算成功”,前期创作压力骤减;而对黄渤,5亿之后才是真正的战场,宣发投入与收益紧密挂钩。这种设计,把传统“一锤子买卖”的片酬模式,巧妙转化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深度捆绑。
放眼业内,演员分账历来“几家欢喜几家愁”。传统模式不外乎两种:旱涝保收的固定片酬,或孤注一掷的后期分成。前者让演员稳坐钓鱼台却难有破局动力,后者则如履薄冰,成则盆满钵满,败则颗粒无收。
影视行业在分账模式上“摸着石头过河”久矣。前有保底发行屡屡折戟,后有天价片酬挤压制作成本。黄渤此次探索,提供了一种务实解法——以票房里程碑为界,动态划分责任与收益。这种模式的成功运作,无疑需建立在演员具备强大市场号召力与担当精神的基础上。黄渤敢接招,本身即是对作品与自身“观众缘”的双重自信。
当《戏台》的预售成绩初露锋芒,其背后的分账创新更值得深思。这不仅是黄渤个人商业智慧的闪光,更可能为行业撕开一道变革的缝隙——让导演回归创作本心,让实力演员的能量与责任匹配,影视创作这场大戏,台前需要好演员,幕后更需要好规则。黄渤的这一步棋,或许正悄然落子于行业新生态的棋盘之上。
来源:city电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