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甚至今年的暑期档,只有一部电影的票房突破了10亿——《南京照相馆》。
文案|一十三
编辑|苏打水
距离今年暑期档收官还有二十几天,但是目前的总票房才71.31亿。
比起2024年暑期档的116.43亿总票房,还有不小的差距。
甚至今年的暑期档,只有一部电影的票房突破了10亿——《南京照相馆》。
正式上映11天,票房突破15.33亿,票房断层领衔同档期影片,高达8.6的豆瓣评分,也印证了这部影片的绝佳口碑。
而平台给出的预测票房,高达41.2亿,按照眼下的热度趋势,剑指42亿指日可待!
不过,票房只是从数据角度对电影的衡量,对于观众而言,它作为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有着千钧重的分量。
导演申奥是如何将这部《南京照相馆》,拍摄的深入人心?
01双重的符号隐喻
“以小见大”是历史战争题材中最常见的手法,而这部影片选择了其中最特别的视角——1937年南京城中一家照相馆。
邮差阿昌(刘昊然饰)、龙套演员林毓秀(高叶饰)、老板老金(王骁饰)等人的命运,因为被迫为日军洗照片绑定在一起。
而照片作为贯穿影片的关键线索,是隐喻了众多信息的符号。
比如相机与快门声的交错。
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原岛大地饰)第一次出场,就被要求拍摄击杀战俘的瞬间。
伴随着快门声与枪声的交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消逝。
应该不少观众会和我一样,每当听到影片中快门声,都会条件反射一般心头一颤,因为这代表着,又有我们的同胞,成为他们暴行的受害者。
相机对于他们而言,是武器。
是拍摄可以作为罪证的照片,恬不知耻的炫耀武力,也是强迫百姓拍“亲善照”,试图掩盖罪恶的方式。
而拍摄这些照片的过程,则是侵略者对遇害百姓的“第二次屠杀”。
影片中的场景,都有日军真实的罪证影像作为对照,每一张照片,都是他们罪行的铁证。
而影片,导演对镜头语言的细腻处理还不止于此。
02克制的镜头语言
在众多网友给这部影片打出的好评中,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克制。
主创基于历史资料,还原了“百人斩”、焚烧百姓的暴行,一些镜头直观且极具冲击力。
但对于影片中被侵害的女性、遇害的孩童,则是通过暗示的方式。
比如在日军摔死婴儿的桥段中,戛然而止的啼哭、林毓秀震惊发抖的状态,还有被塞到她怀中、已经没有呼吸的婴儿,都明明白白的说明了上一刻发生的惨剧。
还有给日军唱戏返回后衣衫凌乱的林毓秀、满身恶心疮口的日本军官。
以及老金的女儿被日军拖走后,孩子母亲崩溃的呼喊。
这些镜头不直接对准受害者,但她们的遭遇,每一位观众都看得懂,都会感到痛心疾首。
即使不拍女性衣不蔽体的惨状、满身伤痕的躯体,震撼依旧不减半分,同样能让观众“看到”日军的禽兽行径。
克制,也有着庞大的力量。
03生动的人物群像
除了电影情节带给观众的冲击,影片中生动的角色,更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人的气节和热血。
比如王骁饰演的老金。
他本想带着全家藏匿保命,在洗照片的过程中看到日军的罪证,看着自己熟悉的人遇害,于是想出了替换底片,送出罪证的方法。
当老金在城门前,将孩子托付给林毓秀,回头看的最后一眼,眼神中流露的是对妻儿得救的满足。
即使有一丝眷恋、恐惧,对当时的老金而言,换家人的命也值得。
只是他最终都不知道妻女已经遇害。
还有高叶饰演的林毓秀。
她从小学戏,唱穆桂英梁红玉,骨子里的坚韧、善良,让她救下宋班长,又将通行证让给其他人。
而她也是照相馆中唯一活下去的人。
当林毓秀拿出冒死带出的、记录罪证的底片交给记者时,这些照片成为撕裂黑暗的微光。
高叶在这部影片中贡献了众多演技的高光时刻,比如在看到阿昌洗出了她的电影剧照时,她瞬间泪流满面,颤抖着将照片贴在胸口。
林毓秀带着老金的孩子活了下去,生命在延续,这些被铭记的历史也在一代代传递。
除了他们,还有王传君饰演的翻译王广海。
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尤其复杂,他出卖尊严气节,想要保命, 但又没完全泯灭良心。
在宋班长杀日军时,他并没有在日军的呼救中捡起手枪,而是选择了远远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看着他死在眼前,眼神中满是怨憎。
王广海下线看似突兀,却也是必然的结局,因为正如毓秀所说,侵略者不会将他们当人看。
这些生动鲜活的角色,是小人物在绝境中的觉醒、反抗,他们代表的,是中国人的血性,是舍生忘死的大义。
04结语
影片的最后,当历史中南京城的照片与如今南京城的街景重合,给人的感觉恍如隔世。
建筑能够修复,但这座城市曾经经历的浩劫,却会永远的刻在历史的那一页。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会忘记这段历史,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不仅过去、当下有这样的电影,未来也会有聚焦这段历史的影片出现,因为每一代人,都需要铭记这段历史。
来源:星宿影视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