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往事(下):初代京圈退居幕后,二代京圈徐徐登场!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06 09:03 4

摘要:1993年,叶大鹰还是准备拍点自己熟悉的,带人去南京的歌舞团挑演员。当时刚刚18岁的梅婷亭亭玉立,一眼就被叶大鹰相中,成了《血色童心》的女主角。

一、

1993年,叶大鹰还是准备拍点自己熟悉的,带人去南京的歌舞团挑演员。当时刚刚18岁的梅婷亭亭玉立,一眼就被叶大鹰相中,成了《血色童心》的女主角。

《血色童心》播出后,梅婷小火了一把,于是有大把片约送到梅婷所在的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

可当时部队有明文规定,不许现役军人外出接戏。梅婷在权衡一阵后,决定退役专心拍戏,于199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和章子怡、袁泉、刘烨等成为同学。

梅婷在中戏念书的时候,叶大鹰拍了一部极具历史意义的电影《红樱桃》。这部《红樱桃》让他名利双收,彻底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可这部电影因为拍得太狠,很少有人知道。

后来梅婷因为要拍《北方故事》从中戏退学。虽然那部戏没闹出什么动静,但那年梅婷还是出现在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

那年,梅婷与陈佩斯、朱时茂表演了一个小品《大变活人》,效果很好,梅婷笑得很开心。坐在春晚最前排的叶大鹰,估计笑得更开心。

当叶大鹰为博红颜一笑不惜血本的时候,“二王”兄弟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1994年,华谊兄弟公司成立。

原本成立华谊兄弟的是王中军、王中方、王中磊三兄弟,但后来王中方不幸车祸去世,只剩下“二王”兄弟。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二王”兄弟在创业之初遇见过各种艰难险阻,虽然大院子弟自带的人脉关系助力不少,但距离他们接下各种大单,混得风生水起,还有一段时间。

创业的艰难,“二王”兄弟是预料过的。但走向导演的路,居然会这么难,是冯小刚没预料到的。

二、

1994年,36岁的冯小刚跟36岁的王朔,成立了“好梦公司”,冯小刚以为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王朔却不仅语出惊人,就连开业典礼都与别人不一样。

开业当天,王朔准备了个纸箱子。来宾还以为王朔到底还是没能免于这些俗套,可抽了几张发现,这他妈都是办公家具的发票!

就当众人一脸懵逼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们看到站在一边的王朔一脸坏笑。众人这才反应过来,“恭喜发财”不能随便说,是得掏真金白银的。

其中“诚意最大”的是一个抽中王朔大班台的老哥,第二天,他派人送来一张4000元的支票,就再没了联系。

公司开起来之后,王朔彻底当起了甩手掌柜。除了那种搞关系的酒局之外,其余时间大都在北电的女生宿舍跑来跑去。

冯小刚当导演拍了几部电影,但反响平平。幸好之前在拍《大撒把》的时候,跟徐帆走在了一起,即便郁闷回家也有人安慰。

但得说一句的是,那时冯小刚和原配张娣还没离婚,他和徐帆的事一直都不在阳光之下。

也不知道是不是冯小刚和王朔都婚内出轨遭了报应,不久之后,风向急转。

那时,《上海文学》刊登了一篇《旷野上的废墟一一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意指王朔和张艺谋的作品代表着当代人精神的萎缩。

说简单点,这就是批判王朔浪潮的开始。

但当时王朔和冯小刚都没当回事,毕竟没人骂王朔才是不正常的。

可没过多久,就真的出了事。

这一年,王朔在西苑饭店跟“衣锦还乡”的战友周大伟吃饭时,冯小刚神色匆匆地赶来。

当时王朔还不知道冯小刚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但有粉丝认出了他俩,纷纷簇拥上来又是要签名、又是要合照。两人开心地签完名、拍完照之后,冯小刚一句话就让气氛冷了下来。

“有消息说,今后媒体不能报道有关你的新闻。”

后来,好梦公司的《月亮背后》《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等电影,也接连被封杀。

其中,《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更是开机不到十天,就被电影局以“错误的价值导向、丑恶的审美趣味”为由叫停。

当时王朔和冯小刚忙前忙后找了不少人,帮忙疏通关系,但毫无起色。最后找到北影厂某位领导办公室,领导对冯小刚说,无论如何,你们要先停下来。

回到好梦公司的冯小刚接到剧组电话,问他布景到底拆不拆。冯小刚咬咬牙,拆。

那天晚上,冯小刚喝得酩酊大醉,醒来后头发一块一块往下掉。有人说,这是因为压力过大,俗称“鬼剃头”。

后来王朔决定远走美国避避风头,临行前,他有两件事要嘱咐。

一件事是跟冯小刚说,想要活,就得自己单干。另一件事是答应让徐静蕾成腕儿,这事不能食言。

徐静蕾这事,冯小刚肯定是干不成了,但王朔走了,朋友还在。

三、

1997年,郑晓龙准备把海岩的小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改拍成电视剧,赵宝刚听说之后,在友谊宾馆楼下等了两个小时,就想要个机会。

郑晓龙本就不是小气的人,就把机会给了他。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一炮而红,捧红了徐静蕾,也捧红了海岩和赵宝刚。

赵宝刚言情手法自成一派,海岩的警匪剧细节入木三分,于是两人的合作起了一些化学反应,成就了后来的“海岩三部曲”

就在赵宝刚已经准备走向人生巅峰时,冯小刚的脑袋就像长了一头的黑白钢琴键,一块有头发一块没头发,“毫无头绪”。

好在王朔走了没多久,冯小刚又遇见了另一个贵人。

春节过后,北影厂的领导找到冯小刚,问他喜剧能不能拍?

冯小刚赶忙接话,能拍是能拍,但拍什么能通过呢?

后来冯小刚拿着指导意见,把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改得面目全非,就连名字都改过几遍,最后才决定叫《甲方乙方》。

为了这部戏能火,冯小刚下了血本。不仅导演报酬一分不要,只要票房分成,还在电影片头就搞了一个大场面:坦克群。

那些坦克都是真的,是冯小刚求叶京给弄来的。叶京也在片中客串了一个角色,饰演一个好日子过够了的大老板,尤老板。

戏拍完后就是送审,为了能平安过审,冯小刚甚至在编剧栏里连王朔的名字都没写。

虽然这事冯小刚提前给王朔打过电话,但搁谁心里也会有点不痛快。

从那时开始,王朔与冯小刚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据说后来冯小刚去给王朔送5万块钱稿费,王朔连看都没看就从窗户扔了出去。

当时,《甲方乙方》的样片出来后,冯小刚心里没底,就组织一次看片会。结果放出的影片音画不同步,冯小刚就哭了,他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完了,好在当时新影联院线的高军懂技术,找来懂得双机放映的师傅帮忙,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影片放完后,所有影院经理起立鼓掌。冯小刚这才破涕为笑,又露出了他那怪石嶙峋的大牙。

《甲方乙方》上映后,票房卖了3000万,拿下了当年票房冠军。

苦了多少年的冯小刚,终于凭借贺岁电影咸鱼翻身。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苦尽甘来,将会遇见一连串的好事。

四、

1998年,华谊兄弟攒够了原始资本,准备干点别的。

听说当时最赚钱的是投资电视剧,就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上了正在拍情景喜剧《心理诊所》的英达。

华谊在广告业浸染多年,想出用版权换广告时段的办法,赚到了第一桶金。眼见影视圈的钱这么好挣,华谊一下投了三个项目。

一部是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票房惨淡。一部是姜文的《鬼子来了》,直接被禁。好在还有最后一部,就是冯小刚的《没完没了》。

《没完没了》光是广告收入就让华谊挣了1500万。赚得盆满钵满的华谊兄弟邀请冯小刚加入,开价一年400万。

当时冯小刚还去问了问领导,这到底合不合适。见领导没拦着,冯小刚这才乐呵呵地投入了“二王”兄弟的怀抱。

冯小刚加入华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代表着王朔那一批大院子弟,对于电影圈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小,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冯小刚则成了“京圈”新一代的新贵。

这虽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冯小刚的所作所为,还是让一个人感到十分不满,这个人就是叶京。

王朔、叶京那批人,出身大院,性格随性,心里只有那句话:“人,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躺着活。”

虽然叶京也知道,《甲方乙方》删掉王朔的名字是无可奈何,但他还是看不惯冯小刚的样子,心里憋了一口气。

大院子弟,向来有气必出。

这一年,叶大鹰不知怎么搞到了张国荣的合约,让他和梅婷演了一部电影,叫做《红色恋人》。

这部电影拿下了2500万的票房,口碑也很不错。但在此之后,叶大鹰就很少再能弄出什么大动静,梅婷也逐渐开始个人发展,两年后出演了那部童年噩梦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说到底还是上面那句话,时代已经变了。

五、

2000年,华谊在签下冯小刚之后,又签下了王京花。有着“圈内第一经纪人”之称的王京花,带着一大批艺人加入华谊,让华谊的实力瞬间上了个大台阶。

有了冯小刚和王京花的助力,华谊开足马力,准备一飞冲天。就在华谊一路披荆斩棘的时候,另一边海岩和赵宝刚的合作却出现了裂痕。

从当初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再到后来火得一塌糊涂的《永不瞑目》,海岩和赵宝刚的合作一直是相互成就。

可后来,赵宝刚离开“北视”,和妻子丁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鑫宝源”,执导了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

《像雾像雨又像风》的编剧栏没有海岩的名字,但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口碑,都不输海岩剧。赵宝刚心中难免会想:到底是我成就了海岩,还是海岩成就了我?

后来《玉观音》筹备期间,赵宝刚提出要加钱,但被海岩拒绝。说准确一点是被海岩背后的“海润公司”拒绝。

于是,已经板上钉钉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就成了两人合作的最后一部剧。

后来,赵宝刚和海岩虽然还闹过“决裂大戏”,但最终还是握手言和,各奔前程。毕竟圈子就那么大,以后难免要相见。

就在海岩剧逐渐落幕的时候,冯小刚终于迎来了人生巅峰。

加入华谊的那几年,冯小刚风光无限。无论是票房成绩,还是个人影响力,冯小刚都一枝独秀,没有对手。以至于他也公开表示自己“独孤求败”,还当着记者的面直接开骂,“我他妈想抽你!”

曾几何时,王朔也曾对叶京说,“中国电影,哥们儿平趟。”那时的冯小刚比起当初的王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冯小刚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拍那部《手机》,或者不应该那么拍《手机》。

《手机》那部电影,于情于理都是冯小刚坑了小崔,不仅剜了人家的肉,还往伤口上撒孜然椒盐辣椒面,这就怪不得小崔后来掀桌子……

不过小崔动手终究是后来的事,就在冯小刚还享受着“贺岁片之父”的虚名时,有人居然往他头上扣了个“屎盆子”……

六、

这就是叶京拍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叶京是一个比王朔还混不吝的主,但1995年春节父亲的死让这个“混世魔王”一夜长大。

叶京父亲病重住院时,曾拉着叶京的手对他说,“小京啊,现在冬天外面冷,开摩托车一定要小心,把大衣围脖赶紧系紧了,别着凉。”

这是叶京父亲第一次在言语上关心叶京,可叶京没想到这就是父亲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父亲去世后,叶京幡然醒悟,觉得自己不能这么继续混下去,于是他写下了《梦开始的地方》剧本的第一个字,真正走上了编剧、导演之路。

《梦开始的地方》是为了纪念父亲,《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则是为了纪念青春。

关于大院子弟生活的电视剧,如果说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滕文骥执导的《血色浪漫》。但如果说还原度最高的,一定是叶京执导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甚至,《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因为糙话和影射的真实故事过多,播出时从52集砍成了30集……

而恰恰是因为《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导致冯小刚这辈子都没能摘掉“冯裤子”这个外号。

剧里的“冯裤子”胆小爱哭,但能言善道,最后拍电影还出了名,成了大导演。

光是这个经历,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冯小刚。最可气的是,叶京不知从哪儿找来个演员叫佟磊,跟冯小刚外形神似。

于是“冯裤子”这个外号,冯小刚不仅要硬着头皮接下来,还得举着大拇哥给叶京点赞,说他拍出了当初我们的故事。

后来有记者采访叶京,叶京也不否认,直说自己和王朔顶看不上冯小刚这号人物。但没想到几年后,王朔又和冯小刚混到一块去了。

那个时候,叶京也已经释然了。就像他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说,“一段自以为是又狼狈不堪的青春,已经过去了。”

七、

其实“京圈”的故事主要就是大院子弟的故事,基本上到这就结束了。后来虽然还有事情发生,但已经是另一段故事了,其中有一些万小刀也曾写过。

比如,冯小刚和小崔撕逼,结果把整个娱乐圈拉下水。比如,赵宝刚赢在《奋斗》,输在了《青春斗》。再比如,海岩因为“代笔门”身心疲惫,去收藏黄花梨家具。

为什么总有人怀念那段故事,万小刀觉得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京圈”有人味儿。

那个时候的人,虽然也想挣钱,但都是想着“站着把钱挣了”。可后来,当大量资本进入娱乐圈之后,人人就只信钱不信人情了。

后来的娱乐圈只剩钱味儿,已经没什么人味儿了。

于是人们才开始怀念起当初那段江湖故事,那段“京圈”往事。

参考资料:

1.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

2.搜狐娱乐:郑晓龙:冯小刚年轻时差点爱上我老婆

3.人物:叶京的传奇

4.南方周末:王朔说说说

5.中国企业家:冯小刚+华谊:中国商业片之王

6.桥下有人:与王朔有关的日子

7.往事叉烧:京圈老炮们的青春往事

8.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京圈文化了?

来源:万小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