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塑料玩具凭什么卖到上千元?"当舒淇在社交平台晒出Labubu郊游照后,评论区除了粉丝的尖叫,还涌入了这样的质疑。
"一个塑料玩具凭什么卖到上千元?"当舒淇在社交平台晒出Labubu郊游照后,评论区除了粉丝的尖叫,还涌入了这样的质疑。
也许舒淇自己也没有到,自己随手分享的潮玩照片,竟撕开了盲盒市场最富争议的一角——那些被炒至原价20倍的泡泡玛特玩偶,究竟是Z世代的快乐密码,还是资本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舒淇素颜怀抱Labubu的慵懒画面,堪称现象级营销案例。
这款由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声设计的北欧精灵,最初只是插画师笔下的小众创作。
2019年被泡泡玛特签下后,通过Blackpink成员Lisa等明星带货,迅速完成从798元基础款到1.6万元限定款的阶级跃升。
2024年财报显示,Labubu系列贡献了泡泡玛特72.6%的营收增长,其限量款在二手市场溢价普遍超过15倍。
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精准的饥饿营销:全球限量500体的"隐世款",发售时配货比例低至1:144。
当舒淇这样的顶级明星自发带货时,供需关系彻底失衡。
甚至,有黄牛在闲鱼晒出交易记录,某Labubu隐藏款三个月内转手6次,价格从899元飙升至2.1万元,比茅台生肖酒涨幅更惊人。
也有人说,一款小盲盒,竟然卖到999元,这样的消费冲动,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然而,这一切都要追溯到这个男人。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203亿美元身家,某种程度上是用"不确定性"堆砌起来的。
王宁甚至还上了福布斯首富排行榜。
王宁这种将福袋模式互联网化的玩法,本质上是对消费者心理的精确计算:花59元抽盲盒时,买家支付的不仅是玩具成本,更是"可能抽到隐藏款"的期权价值。
当隐藏款概率被设定为0.69%(约1/144),就构成了天然的赌博机制。
更值得警惕的是二级市场的金融化操作。
某些限量款在得物等平台已出现K线图式波动,职业炒家通过控量抬价制造虚假繁荣。
2023年上海某私募基金甚至发行过"潮玩ETF",将盲盒作为另类资产配置。
这种脱离使用价值的炒作,与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何其相似。
在东京秋叶原的二手潮玩店,我们能看到泡沫破裂后的真实场景:曾经万元级的Bearbrick积木熊,现在三折都难出手。
反观国内市场,泡泡玛特市值已从巅峰期的1500亿港元回落至300亿港元,但Labubu等头部IP仍保持溢价能力。
这种分化印证了行业共识:IP文化价值才是抗跌硬通货。
舒淇镜头下Labubu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用"丑萌"美学解构了传统玩具的完美主义。
那些夸张的牙齿和泪痕,恰好击中了年轻人"接纳不完美"的心理需求。
这种情感联结,或许比限量标签更能定义潮玩的真实价值。
当消费者为"舒淇同款"买单时,到底是在购买快乐,还是在为资本接盘?
这个问题,需要每个参与者摸着钱包回答。
潮玩市场的温度计从来不是黄牛报价,而是玩家眼里的光。
当某个Labubu被主人带着坐地铁、看樱花、吃火锅,记录真实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时,它的价值早已超越标价签上的数字。
毕竟舒淇晒图的初衷,从来不是教人炒货,而是分享那份"一同去郊游"的纯粹快乐。
你有买过类似的盲盒吗?欢迎留言评论。
来源:加油文又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