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情到被抵制,李行亮做错了什么?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4-12-05 08:12 5

摘要:再加上极具“节目效果”的性格表现,使得两人成为毫无疑问的“流量”担当,贡献了无数舆论话题。

从同情到被全网抵制,李行亮做错了什么?

1

最近,离婚综艺《再见爱人》正火热播出,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

在这个节目中,作为嘉宾的李行亮、麦琳夫妻,可谓赚足了眼球。

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争吵、不和。

再加上极具“节目效果”的性格表现,使得两人成为毫无疑问的“流量”担当,贡献了无数舆论话题。

起初,因为妻子麦琳表现的强烈控制欲、过度自我以及情绪化。

一度让丈夫李行亮作为受委屈的一方,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同情。

两人在节目中展现的婚姻矛盾,日渐激烈。

然而,就在网友认为李行亮会对这段婚姻关系重新思考,甚至付诸“离婚”的行动时。

在最新播出的一期节目中,李行亮却是再度妥协,与妻子重归于好,相拥而眠。

这一幕,也让很多网友产生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认为自己的一片“真心”最终错付。

甚至,还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节目中的一切都是“剧本”

图片来源:网络

一方面,自节目播出后,李行亮与麦琳的婚姻问题一直在网上发酵。

不乏网友认真分析,并且出谋划策,希望两人的婚姻关系回归正常。

另一方面,两人睡前关灯谈心的画面让很多网友感到不适。

没有遮挡摄像头的行为,更是让网友认为这是刻意为之,“剧情”过于戏剧化。

然而,面对公众的质疑和抵制,李行亮和麦琳并没有选择回避。

两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回应,表示节目中的争吵,只是他们婚姻生活的一部分。

并且,他们也正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这样的回应,似乎并没有平息公众的怒火,反而让事件进一步升级。

有网友指出,为了提高收视率,节目组可能是故意剪辑出更具冲突性的画面。

其真实目的,就是加剧李行亮和麦琳之间的婚姻矛盾。

类似的质疑与指责,也让《再见爱人》节目组同样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2

这段时间以来,李行亮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但比节目内容更加戏剧化的是,李行亮在节目中所引发的争议,竟从网络延伸到了现实。

就在前几天,一段李行亮在商演现场遭遇冷场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视频中,李行亮在舞台上卖力演唱,但台下的观众却反应冷淡。

甚至,还有人高呼“抵制李行亮”的口号。

这一幕,让李行亮倍感尴尬。

舆论的反噬效应,终于降临到自己头上。

目前,李行亮最近的商业演出,正遭到网友的连续抵制…

图片来源:网络

有记者梳理发现,李行亮在12月至少有2个演出计划。

一是江西南昌的拼盘演唱会;

二是江苏淮安的商场开业活动。

11月26日,江苏淮安某商场宣布李行亮将于12月21日亲临现场。

然而,大量网友涌入主办方的社交账号评论区,发出抵制言论。

网友认为,这对夫妻利用“婚姻矛盾”来赚取流量。

节目中的真真假假的话题,实在让人感到不适。

11月29日,商场方面表示,有接到投诉电话,但不清楚商演是否会因此取消…

图片来源:网络

后续,有媒体查询发现,商场官方账号此前官宣李行亮商演的视频已删除。

12月1日,记者打电话给李行亮的团队工作人员,询问网友抵制是否对其商务活动造成影响。

该工作人员婉言谢绝,称“不方便回应,希望媒体能理解”,后续会再接受采访…

3

如今,再回看围绕事件的种种纷扰,颇像是一种流量的炒作。

正如某网友所说:

“李行亮一开始就根本无意建立一段健康的婚姻关系。”

他与妻子麦琳一起上节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流量。

以提升知名度,增加日后的收入。

所以,与其说网友是在抵制李行亮,不如说网友在抵制这种剧本式的“流量”获取方式。

观众本来以为,自己看的是一部纪录片。

到头来却发现,其实是一部电视连续剧。

最终的指向,也只有“矛盾”与“流量”,而“流量”又意味着变现。

节目播出后,麦琳引发争议的“熏鸡”大卖、麦琳夸张的头饰大卖。

紧接着,李行亮的商演价格也有所提高。

“(李行亮)火之前价格不到10万”;

据其猜测,未来李航的商演价格“估计起步就要20万”…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种反差:

李行亮的流量,来源于他与妻子的私生活。

但他演出却依靠作品,二者并不完全等价。

这就容易造成人们一种认知上的迷惑——

私生活是不是也成为了“作品”,只是商业布局里的一部分?

对艺人或是节目组来说,这或许很难自证。

但这种关于商业与情感、表演与真实之间的冲突,却是无法回避的。

这才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真情实意付出的关注,不过是这个变现计划里的一不分...

4

有一说一,当下社交网络的“触角”已经无处不在。

而“流量”,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关键词。

随便进入一个网络平台,几乎每一个视频、每一段文案,都在用尽全力跟你招手:

“快点关注我,我要带货了。”

甚至,有的自媒体为了获取流量,不惜编造事实,只为挑动网友的情绪。

流量是死的,不会区分正确和错误。

有时候,后者才是流量的密码。

事情接二连三的“反转”,就是像连续剧一样,收割网友的关注。

并将流量一次次推向高峰,达到带货、变现的“终点”。

但很显然,不少网友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了。

从同情李行亮,到全网抵制李行亮,网友们的态度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人自始至终没有珍惜过自己的言论。

比如,轻易地去同情、冲动地去抵制,放任自己被不断地“破防”。

实际上,在这个流量时代,“抵制李行亮”只是无数事件中的一起。

它不会成为流量“剧本化”的拐点,也不会成为人们走向“理性”的转折。

估计过一段时间,这件事就会被人们遗忘。

而未来,还有会有无数个“李行亮”出现,如过江之鲫。

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人生没有捷径。”

炒作、剧本,或许确实能快速获取流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欺骗观众。

流量的变现,也并非是毫无风险的。

作为公众人物,应时刻保持警觉,避免自己的言行造成不良影响…

来源:汤圆的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