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道柴静,还是非典时候,她第一个深入爆发非典的医院现场,可以说直面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也不知道当时柴静如何考虑的?
知道柴静,还是非典时候,她第一个深入爆发非典的医院现场,可以说直面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也不知道当时柴静如何考虑的?
拿到第一手资料,给我们演示非典的真实现场,让我们感觉到生的意义,后来柴静写了一本书【看见】,她总是强调真实,接触也是当事人,听他们的呼吸,讲他们的故事,在当时的环境中柴静之所以名声大噪,主打就是真实,没有虚假与装饰的成分,因而赢得大家的喜欢,可以说作为记者,她是绝对第一人。
她的滑铁卢就是与丁院士那场争论,也是有关碳排放的问题,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形势,丁院士以理锯争要更多排放指标,理由就是我们是人口大国,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我们要吃饭,要发展,你们已经发展好了,以前排放多了,现在要求我们和你们一样少排放,那怎么行?
最起码和你们一样多,总该可以吧?当丁院士表达这个意思后,柴静并没有认可这个观点,而是强调西方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减排不是好事吗?
双方在减排问题上开始有争议了,丁院士强调我们要吃饭,要发展,不能减少排放,最起码达到西方上限,而柴静认为西方自己也在减排,按照他们的规定给我们配额,如果超标就要花钱买指标,丁院士说他们计算方式不对,应该按照人口,我们是人口大国,必须配额数量要大。
就在双方拉锯战时,丁院士说出让国人振奋解气的话:中国人是不是人!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此时柴静似乎陷入困境,在讨论减排好,还是多排的焦点上,柴静引用联合国的规章制度,日内瓦公约,而丁院士从发展的需求,想发展必须多排放,引发到中国人。
从G8方案来看,国际上对碳排放做到配额分配,那么丁院士认为这样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应该从人口总量上去考虑分配,丁院士举例摩洛哥与中国人口对比,难道让我们14亿人口大国和摩洛哥人口小国做一样的排放量吗?
而作为柴静来说,她是希望减少排放的,不然她不会采用西方有关排放的规定,与丁院士的力争多排放形成争议,这就是柴静的转折点,从此被那句“中国人是不是人”,失去所有光环,黯然离场,特别是柴静对丁院士的人口基数来分配减排的数量不认可,
柴静说:按照你的意思人口基数越大,分配份额越多,那我们基数是不是太庞大,就要多排放吗?
这次访谈以后,柴静沉默了,丁院士成为民族的英雄,“自信”的氛围开始觉醒,“中国可以说不”
这也是一个起点,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不在忍气吞声了,不再沉默了,要在很多方面与西方,美国叫板了,不再是以往那种唯唯诺诺了,也是张维为,司马南,金灿荣等人在李世默资本撮合下,开始起步的年代。
任何事情就怕极端,左右,但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一旦“极”就失去控制。
这么多年张维为,司马南等人狂风暴雨版的“自信”,开始美国崩溃论,西方衰败,我们在2014年就成为消费大国,制造大国,产业链大国等等,GDP其实超越美国,只是我们低调
2014年年末,我们与美国,西方剑拔弩张,德国外长访华,要求我们不能支援俄罗斯,不能给电动车补贴
立陶宛竟然敢驱逐我外交官
美国对我们车载芯片开始限制,不得出口给我们。
以往是立而不破,如今看来保不住。
2015年是决定关键时刻,特朗普上台,很多美国,西方的政策体现出来,如何应对?绝对考验我们智慧。
【大结局】
柴静后来结婚生子,据说孩子有病,和空气有没有关系不得而知,总之,去美国给孩子看病,后来又带着(苍穹之下)回归一次,再后来据说在家带孩子。
她和丁院士争论,其实是一个导火索,在舆论场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
也是“公知”们集体退出开始,当然也是张维为,司马南登上历史舞台开始。
有人说过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让时间去验证吧
来源:瑞哥说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