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参加这档节目,他从去年就开始“毛遂自荐”,甚至推掉数不清的商务邀约,空出四个月档期“严阵以待”。
文|鹤尾
编辑|司徒夜
22岁的男团歌手揭榜成功,58岁的歌坛老人惨遭淘汰。
《歌手2025》第二期直播赛,堪称年度第一抓马大戏。
观众服不服先不说,林志炫这个年近六十的“老人”是真的惨。
为了参加这档节目,他从去年就开始“毛遂自荐”,甚至推掉数不清的商务邀约,空出四个月档期“严阵以待”。
结果呢?第二期就收拾行李走人,连粉丝都来不及喊冤。
林志炫的淘汰显然是众人无法接受的结果。
从比赛结束至今,网络上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不绝于耳。
但所有人都没能解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
直到李宗盛在演唱会上的一句话,意外揭开了这个问题的遮羞布。
春夏交接之际,正是演艺活动最火热的时候。
最近,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演出接连不断。
就连向来低调的李宗盛,都举办起了“有歌之年”巡回演唱会。
上周,他的演唱会“巡回”到了宁波。
那几天,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上空飘满了他娓娓道来的歌声。
从《山丘》到《当爱已成往事》,再到《凡人歌》。
李宗盛用他那独特的嗓音,串联起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集体记忆。
而当他唱到《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时候,现场直接出现了万人大合唱的“盛况”。
或许这就是优秀歌手的魅力,不用多言,只是一个前奏就能让万人共鸣。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而每一首李宗盛都藏着半世纪的人生故事。”
这句话无疑是对李宗盛这么多年歌手生涯的最佳注解。
他向来秉持“用人生写歌”的创作理念,每一首歌的背后,都藏着他的遗憾与释怀。
演唱会现场,他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也会跟观众分享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
在瓦斯行送气的往事,与林忆莲的情感历程,成为音乐教父的辉煌经历……
李宗盛以歌会友,将过往岁月里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
他在讲他的故事,听众也在回忆自己的人生百味。
但李宗盛最犀利的并非歌声,而是他的“炮轰”:
“如今节目都在比唱歌技巧,那可能是我们作词作曲要检讨,应该是歌写的还不够好。”
李宗盛此言一出,不仅现场观众沸腾了,屏幕外的网民们也激动了。
在林志炫被《歌手》淘汰不久后说出这样一席话,李宗盛是不是在为林志炫发声呢?
不管本意是否如此,李宗盛这一席话确确实实戳穿了林志炫被淘汰的真正原因。
同时,也给华语乐坛敲响了警钟。
一直觉得,“歌手”这两个字,不仅在于人,也在于歌曲本身。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歌手》这个节目完全变成了“炫技大比拼”。
作词作曲和情感表达都不再重要,甚至有的时候,那些溢出的情绪变成了一种“累赘”。
去年《歌手》大火,除了“守国门的五旬老太”之外,最出圈的莫过于“碎掉的汪苏泷”。
在参加《歌手》之前,汪苏泷一直是听众心目中的优秀歌手。
他能写能唱,歌曲风格自成一派,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但上了《歌手》之后,他成了所有选手中背负骂名最多的一位。
为什么?
就因为他没有“炫技”。
汪苏泷本来就是一个偏抒情的歌手,他的歌曲也都是轻松欢快的“小甜歌”。
这样的歌会出现在很多人的耳机里,但在这个竞技舞台上却会被评价为“无聊”。
没有人在意这首歌是不是原创,也没有人在意他想表达什么。
大家只想听到冲破天花板的高音和九转十八弯的转调,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很厉害。
林志炫显然吸取了上一季汪苏泷的“教训”。
于是在《歌手》的第一期,他没有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抒情歌,而是选择对热门歌曲《悟空》进行大幅度改编。
他在歌曲中加入了大量的戏腔和怒音,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唱功”。
结果,拿了个倒数第二。
不仅排名很低,林志炫还受到了所谓的“乐评人”的批评,说他选了首烂歌。
林志炫在歌坛混了大半辈子了,哪里受过这种委屈。
不说他自己,观众看到都心疼了。
第二期,林志炫选择了《秋意浓》作为参赛歌曲。
抛弃了改编,放弃了炫技,他用最纯粹的情绪与最浓厚的唱腔描摹一幅秋日画卷。
这一次,他的排名比上一次上升了,但也仅仅只是一名。
最终,他在两场综合排名靠后的情况下,离开了这个他期待已久的舞台。
其实不止是林志炫,陈楚生也在面临相似的“困境”。
他在《歌手》第二期中,为了“挑战自我”,冒险尝试了“摇滚化吟唱”。
结果在唱到歌曲中的高音段落时,直接出现了将近5秒的“无声段落”。
当晚,“陈楚生高音无声”和“陈楚生难听”这两个词条直接冲上了热搜。
只是陈楚生比林志炫幸运太多,这个失误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多影响,甚至他还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再来说说《歌手》蝉联两期冠军的单依纯。
作为新生代最受瞩目的歌手,她从出道以来就被冠上了“天才少女”的称号。
李健、胡彦斌、那英等人,都曾在公开场合毫不吝啬地夸赞她。
她的粉丝更是对她会成为“下一个天后”这件事深信不疑。
不可否认,单依纯在唱歌方面确实很有天赋。
但有的时候,她的演唱,就只是“唱”而已。
今年年初的一场演唱会上,单依纯演唱了梦飞船的《不值得》。
顾名思义,《不值得》是一首悲伤情歌,从歌词到曲调都充满了爱而不得的惆怅与心碎。
但单依纯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摇头晃脑神采飞扬,完全没有一丝难过的情绪。
用她粉丝的话来说就是:
“眼里没有一丝伤感,全是对自己技术的满意。”
不是说演唱型歌手不好。
只是当演唱型歌手占据市场大半,那创作型歌手该何去何从?
不管是单依纯的夺冠还是林志炫的淘汰,抑或是李宗盛的话,其实都在提醒着一件事情:
当今华语乐坛,创作力严重不足。
从《消愁》到《像我这样的人》,再到《一程山路》,毛不易用作品让观众看到创作的魅力。
当总决赛夜的金色彩带飘落时,除了毛不易本人,所有人都在欢呼:
这个夏天,才华终于战胜了资本。
毛不易的出现,为华语乐坛注入了新的血液。
所有人都以为,这会是一个跨时代的符号:
华语乐坛即将迎来“创作为王”的时代。
但事实却是,8年时间过去,华语乐坛的创作力越来越衰弱了。
放眼如今的华语乐坛,年轻一辈的歌手中,除了毛不易,再找不出第二个创作型歌手。
当红的几位歌手,从周深到单依纯,都是靠唱功闻名。
真正的创作者,寥寥无几。
真正的好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这一点,从这几年的流行歌曲中就能看出。
以前的流行歌曲中,表达爱慕的歌词是这样的:
“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
现在的流行歌曲中,表达爱慕的歌词是这样的:
“我想要雪白的姑娘和漆黑的床。”
以前的流行歌曲中,感慨爱情的歌词是这样的:
“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可我依然承受不起。”
现在的流行歌曲中,感慨爱情的歌词是这样的:
“baby我们的感情好像跳楼机。”
歌词确实更通俗易懂了,但这样的创作真的是一种进步吗?
2017年为了保护创作型歌手大闹直播赛场的薛之谦,如果看到如今的华语乐坛,是否会觉得悲哀呢
林志炫离开《歌手》时,留下一句“满意艺术表达,排名非唯一追求”。
这话体面得让人心酸——若连他都妥协,华语乐坛还剩多少硬骨头?
李宗盛的“警钟”其实早该敲响。
音乐从来不只是喉咙的竞技,更是灵魂的共振。
从罗大佑的《童年》到毛不易的《消愁》,真正的好歌永远在书写时代心事,而非讨好数据算法。
当我们在综艺里看腻了高音杂技,或许该重温李宗盛的忠告:
“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无情的是谁?是流量至上的资本,还是审美降级的我们?
华语乐坛需要的不是更多“人形乐器”,而是能写出“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的创作者。
毕竟,没有李宗盛们的笔,单依纯们的嗓,也不过是华丽的空壳。
部分参考资料:
1.太意外!林志炫第二期即遭淘汰!马嘉祺《歌手2025》揭榜成功.光明网
2. 预留4个月档期却爆冷离场,合伙人谈林志炫淘汰:遗憾是炫哥准备的很多歌来不及唱.长城网
来源:司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