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快乐源泉!这对黄金搭档承包了几代人的笑点!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6 04:05 1

摘要:老上海人的记忆里,都藏着一种特别的快乐——滑稽戏。台上演员用上海话插科打诨,台下观众笑得东倒西歪。今天要聊的这对搭档,筱声咪和孙明,可是当年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搞笑担当”,他们的故事,说起来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老上海人的记忆里,都藏着一种特别的快乐——滑稽戏。台上演员用上海话插科打诨,台下观众笑得东倒西歪。今天要聊的这对搭档,筱声咪和孙明,可是当年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搞笑担当”,他们的故事,说起来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先唠唠筱声咪老师。他本名叫阙荣生,和滑稽大师笑嘻嘻还是一个家族的。说起笑嘻嘻这名字,还有个好玩的事儿。当年他拜师的时候,师傅觉得“阙”这个姓在上海话里容易让人想到不好的词,干脆给起了个听着喜庆的艺名。筱声咪从小就住在沪剧名家筱爱琴家隔壁,家里人都盼着他学沪剧,可他偏偏一门心思扑在滑稽戏上。后来他拜了筱眯眯当师傅,艺名也是跟着师傅来的。1950年进了大公滑稽剧团,还成了滑稽大师杨华生的徒弟。1963年演电影《如此爹娘》的时候闹了个笑话,28岁的他演13岁的小孩,头上顶着铝锅就出场了。更逗的是,比他大8岁的师叔沈一乐,居然演12岁的小胖子,这反差大得离谱,观众看了哪能不乐?

再说说孙明老师,他不是正经学滑稽戏出身的,原本是上海工人业余艺术团的独脚戏演员。但人家表演一点不含糊,看着大大咧咧,细节上却很用心,一举一动都有戏。1978年,筱声咪和孙明凑到一块儿,成了搭档。那会儿别人都往专业滑稽剧团挤,他俩偏走不一样的路,进了“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虽然演出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但也逼出了他们的创作能力,一口气搞出六十多部作品,妥妥的“高产组合”。

这两人往台上一站,不用说话就能把人逗乐。一个高瘦,一个矮胖,就像说相声的“捧哏”和“逗哏”。筱声咪最爱拿孙明开玩笑,一张口就是“矮墩墩胖嘟嘟,块头大分量也不轻”。孙明也不生气,总是自己调侃自己:“我长得不好看,但大家就喜欢我这样的!”有一次演出,筱声咪一上台就来个大噱头:“散场后我请所有人吃夜宵!”台下观众一下子就兴奋起来,这招放到现在也很管用。

他们的经典段子,每一个都能让人笑到肚子疼。在《实事求是》里,两人开始比赛“吹牛”。孙明说外甥送他青鱼、鸡蛋、大猪腿,筱声咪马上接话:“我堂房兄弟直接给我牵来一头奶牛!”孙明说徒弟请他当副经理还送皇冠轿车,筱声咪更夸张:“我舅舅在沙特阿拉伯开航运公司,让我当董事长,还送我超音速飞机!”这一个比一个能吹,比电视剧还精彩。

《水泡眼与黑玛丽》里“等红灯”那段也特别有意思。孙明说:“我们骑车等红灯的功夫,能吃根雪糕!”筱声咪马上回:“那算啥,我能抽空抽根烟、吃碗大肉面,甚至还能摆二十桌酒席!”两人你一句我一句,把上海人爱面子、爱吹牛的样子演得特别像。还有模仿街坊邻居说闲话的《流言蜚语》,什么“筱声咪偷电,电线直接接在无轨电车的电线上”,“孙明长得像麻将牌”,这些没边儿的谣言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又荒唐又真实。

最有意思的是《痛苦的爱情》里那句“澡堂老板家的女儿嫁给开水铺老板的儿子,整天在水边忙活”,用最平常的话把“门当户对”的意思讲得明明白白。两人表演沪剧《碧落黄泉》志超读信那段,唱得有模有样,一点不比专业唱沪剧的差。

1989年,筱声咪办个人演出专场,《体育大看台》这个节目还找来了黄永生和李九松一起演。他们大胆地讲体育圈里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用搞笑的方式把行业里的坏现象都曝光出来,让人笑完还能琢磨出点道理。

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太久,1995年,正是事业红火的时候,孙明突然因为脑溢血去世了,才59岁。这对筱声咪来说,就像丢了最得力的帮手,之后再也找不到这么合拍的搭档。2012年,筱声咪也走了。随着这些老一辈滑稽大师一个接一个离开,上海滑稽戏好像也没了以前的热闹劲儿。那些在剧场里笑出眼泪的日子,只能留在老观众的回忆里了。

也不知道以后,上海滑稽戏还能不能重新火起来?但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经典表演,这份带着上海味道的快乐,就永远不会消失。你对这两位老师的哪个段子印象最深?快来评论区聊聊,一起回忆那些开心的日子!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