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文“无脑规则”坑惨央视,直接造就赵本山与春晚“分道扬镳”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6 19:00 2

摘要:2012年,这是赵本山离开春晚的第一年,当时观众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赵本山再也没上过春晚,大家才开始议论纷纷,赵本山为何要与春晚分道扬镳?

在中国只要提起赵本山老师,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经的赵本山在21次登上春晚,给观众们贡献了无数欢声笑语。

在这21年间,大家早已熟悉了春晚有本山大叔的存在,没了本山大叔的春晚,就好像失去了灵魂,再让人提不起兴趣。

2012年,这是赵本山离开春晚的第一年,当时观众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赵本山再也没上过春晚,大家才开始议论纷纷,赵本山为何要与春晚分道扬镳?

13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会发现赵本山的"消失"绝非偶然,而是与当年春晚总导演哈文推行的一系列被称为"无脑规则"的改革措施密切相关。

这场改革究竟如何改变了春晚的命运?哈文与赵本山的理念冲突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文化价值观碰撞?

2012年,当哈文接过央视春晚总导演的重担时,这位以《非常6+1》等综艺节目闻名的制作人踌躇满志。

作为高官之女、著名主持人李咏的妻子,哈文在电视圈内早已声名显赫,她决心要为这台"年夜饭"带来全新气象,却没想到自己的改革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哈文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她首先取消了延续28年的压轴曲目《难忘今宵》,换成了《天下一家》,接着砍掉了零点报时和贺电环节,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对语言类节目,尤其是小品的"高标准、严要求"。

在她看来,春晚不仅是娱乐大众的晚会,更是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节目必须"有深度、有教育意义"。

"不考虑会不会得罪演员,只考虑会不会得罪观众",这是哈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她制定了一系列被业内人士称为"无脑规则"的创作标准:不许出现老梗、不许使用方言、不许展现负面情绪、必须包含教育意义。

这些规定对习惯了自由创作的喜剧演员们来说,无异于戴上了沉重的镣铐,2012年春晚收视率创下历史新低,赵本山直接道出了原因:"累了一年了,谁想在过年的晚上听人教育啊"。

哈文可能没想到,她精心设计的"高大上"春晚,最终却因为失去了最接地气的笑声而遭遇滑铁卢。

要理解赵本山为何无法接受哈文的改革,我们需要回溯这位"小品王"的艺术成长之路。

1957年出生于辽宁农村的赵本山,6岁丧母,父亲离家,跟着盲人二叔学艺谋生,饿得啃过树皮,这段苦难经历塑造了他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刻理解,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不竭源泉。

1990年,赵本山凭借《相亲》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从此开启了他21年的春晚传奇。

《卖拐》系列中"没病走两步"、《昨天今天明天》里"改革春风吹满地"、《不差钱》中"这个可以有"等经典台词,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更成为年度流行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关键在于他坚持"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在他看来小品的第一要义是让观众笑,而不是教育观众。"作品给你不舒服的时候,觉得你在教育人的时候,那是最累的",赵本山曾这样表达自己的艺术观。

2008年春晚的《火炬手》表演后,赵本山在后台痛哭的场景令人动容,这个小品是为奥运临时救场创作的,排练期间赵本山压力巨大,甚至需要吸氧维持。

演出前导演组突然要求加时10分钟,这对任何演员都是巨大挑战,但赵本山硬是靠着即兴发挥完成了任务,这次经历让他身心俱疲,也让他首次公开表示"无数次跪在地上告诉自己不要再上春晚了"。

尽管如此,出于对观众的责任感,赵本山还是坚持到了2011年,直到哈文上任后推行的"教育式春晚"理念,才真正触动了他的艺术底线。

当哈文以"太俗气""没深度"为由否决他精心准备三个月的小品剧本时,赵本山感到自己的艺术理念被全盘否定。

"老百姓一年到头都在被教育,工作有老板教育,生活有媒体教育,现在大年三十看春晚还得被教育一下,谁还能高兴的起来",赵本山对哈文改革的这番评价,道出了两人最根本的分歧,在他看来,春晚应该是老百姓放松欢笑的时刻,而不是又一个说教平台。

2012年龙年春晚筹备期间,哈文与赵本山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据知情人士透露,赵本山带着精心准备的剧本参加审核时,哈文甚至没有细看就予以否决,当赵本山表示可以先演今年,明年再按要求修改时,哈文依然不为所动。

这种对待方式对一位连续21年登台、被誉为春晚"定海神针"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不尊重,愤怒的赵本山当场摔了剧本,撂下狠话:"有我没她,有她没我!"随即转身离开,这一走就成了他与央视春晚的永别。

对外双方都给出了体面的解释,哈文方面称是因赵本山"身体抱恙",而赵本山本人也以健康原因作为托词,但同年赵本山高调亮相辽宁卫视春晚,表演了被央视否决的小品,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对哈文的"打脸"。

更耐人寻味的是,2013年哈文再次担任春晚总导演时,曾亲自登门邀请赵本山回归,却遭到婉拒,此时的赵本山已经将工作重心转向地方卫视和本山传媒的发展,不再愿意回到那个限制他创作自由的环境。

赵本山的离开引发了连锁反应。其他小品演员也陆续告别春晚舞台,语言类节目数量从鼎盛时期的16个锐减至7个,哈文对此的解释是"小品缺乏市场推动""语言类节目创作本身就有瓶颈",但观众更愿意相信,是过于严苛的创作环境逼走了这些喜剧人才。

收视率是最直观的反映。赵本山离开后的春晚收视率持续下滑,观众普遍反映"看着热闹,吃着没味儿"。

有网友调侃道:"现在的春晚小品,包饺子都没那么多馅儿,全是说教的空壳子",这种失落感在北方观众中尤为明显,因为赵本山的东北风格小品曾是他们的"年味"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春晚团队或许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近年来,央视已经开始调整策略,重新重视语言类节目的质量,减少生硬的说教,增加真实的幽默,虽然赵本山时代一去不返,但对笑声的追求应该永远是中国喜剧的灵魂。

回望2012年那个转折点,我们不禁感慨:如果当年哈文能够更尊重赵本山的创作自由,如果赵本山能够稍微适应新的要求,如果双方能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或许春晚的历史会有所不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中学习,让未来的文艺创作少走弯路,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春晚没了老赵,就像火锅没了辣油,看着热闹,吃着没味儿。"

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艺术最本质的真理——真正的好作品,永远来自于对观众需求的真诚回应,而非对某种理念的机械执行。[奥特曼]

来源:中史华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