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汉武大帝》期间他又主动闭关21天,只为把自己逼成“暴君”;
编辑 | 八瓜鱼
“白玉兰奖”相当于中国影视界的“奥斯卡”。
而69岁的陈宝国却成为首个以演员身份担任主席之位的人。
回想起他因为抨击演艺圈怪像而“销声匿迹”的遭遇。
才恍然大悟赵宝刚当年对他的评价有多“神”。
陈宝国的故事,得从“玩命”说起。
1986年,他接拍电影《神鞭》,饰演混混“玻璃花”。
这个角色需要一只眼睛呈现失明后的浑浊状态。
奈何那个年代没有美瞳和特效。
于是他便干了件让全剧组瞠目结舌的“壮举”。
他找了一枚纽扣,打磨成薄片后直接塞进眼睛里。
这一塞就是整整三个月。
这三个月时间里,他每天拍戏时都流泪不止。
收工后的眼睛总是红肿发炎,险些失明。
多年后他回忆那段时光自嘲道简直是在受刑。
他的左眼视力也自那时起从1.5跌到0.6,至今仍迎风流泪。
可没想到这种“自虐式”敬业,反倒成了陈宝国的标签。
在拍《越王勾践》时,他拉马车被马踩踏,险些丧命;
演《汉武大帝》期间他又主动闭关21天,只为把自己逼成“暴君”;
而为了《老农民》里的农民形象,他剃头减重20斤,半年只吃盒饭,甚至戒掉社交。
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陈宝国俨然成了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
曾有记者问他:“值吗?”
他却回答:“戏比天大,比命大。”
陈宝国的职业生涯,几乎是一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缩影。
1982年,他凭借《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叛逆工人刘思佳一炮而红.
自此他成为“初代电视偶像”。
放到如今无疑于妥妥的顶流小生。
但当年的他却主动撕掉“偶像”标签。
继而转型挑战反派和底层角色。
从《大宅门》里桀骜不驯的白景琦。
到《汉武大帝》中霸气的汉武帝。
再到《大明王朝1566》里阴鸷的嘉靖帝。
他演活了帝王将相的复杂人性,又避免了脸谱化的刻板印象。
他与众不同又别出心裁的表演被观众封为“皇帝专业户”。
其中《大宅门》的拍摄过程最为传奇。
拍摄前期,导演郭宝昌因资金问题被踢出剧组。
哪曾想陈宝国直接自掏腰包选择卖房支持。
最终二人苦等三年才完成这部剧拍摄。
而这部剧也不负众望的以17.74%的收视率封神。
“白景琦”更是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最经典的角色之一。
在如今这个看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时代。
陈宝国却总是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
他的“刚”,不仅体现在戏里,更在戏外。
面对娱乐圈“数字小姐”“替身泛滥”的现象。
他直言:“背不下台词、用眼药水演哭戏的,不配叫演员!”
甚至用“不要脸”三个字痛批行业乱象。
可在资本盛行的演艺圈中。他的这番话无疑于惹祸上身。
自那之后,敢说真话的陈宝国见识到了什么叫人心难测。
在资本裹挟下,演了半辈子戏的他开始屡遭不公平对待。
不仅多次遭遇戏份被删,就连颁奖礼座位也被排到角落。
面对一系列“明枪暗箭”的打压。
他仍坚持“宁可不演,也不接烂戏”。
他的坚持终于为他伸张正义。
2025年,他成为白玉兰奖首位演员出身的主席。
他本人更将评选标准定为“戏骨而非戏皮”。
但就是这有一个对演戏一丝不苟的老戏骨在生活中却又另外一面。
荧幕上的陈宝国是“硬汉”,但家庭却是他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他与妻子赵奎娥从中戏校园走到婚姻。
两人相爱47年零绯闻,被称“娱乐圈模范夫妻”。
但为了事业,他曾在儿子陈月末14岁时送其出国留学。
导致父子关系一度疏离。
陈月末回国后想进演艺圈,却遭陈宝国强烈反对。
只因站在父亲的角度“这行太苦,我不愿他受罪。”
直到近年,父子才在《老酒馆》中同台。
陈宝国感慨:“做父亲,我亏欠太多。”
而就在前几年时间里,陈宝国“消失”了。
只因资本追捧流量,导致他这样的老戏骨沦为配角。
为此他选择“主动失业”。
直到2024年,他携《前途无量》回归,戏份虽少却依旧惊艳。
他说:“演员要耐得住寂寞,就像冬至过后,日子总会变暖。”
如今春暖花开,他顶着新身份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正应了赵宝刚当年那句“陈宝国是要演一辈子戏的人”。
时代需要陈宝国,影视界更需要陈宝国。
在这个“流量称王,戏骨做配”的时代,陈宝国的存在像一剂清醒药。
他用四十年证明:真正的艺术生命,不靠热搜维持,而是靠角色扎根。
正如他在白玉兰奖发布会上说的:“我们评的是筋骨,不是皮相。”
这句话,何尝不是对娱乐圈的警醒?
来源:娱八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