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争议让《人生若如初见》当初不得不延播?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6 15:21 2

摘要:该剧由李现、魏大勋、春夏主演,王伟执导,以清末民初为背景,讲述五位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抉择。

引言。

历经三年积压、两次撤档、角色更名重拍的年代剧《人生若如初见》终于在2025年5月13日“空降”复播。

该剧由李现、魏大勋、春夏主演,王伟执导,以清末民初为背景,讲述五位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抉择。

然而,其复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初的延播背后隐藏着诸多争议,这些争议不仅涉及历史虚无主义与艺术加工的界限问题,还反映了年轻观众对厚重题材的接受阈值降低以及审查红线与市场需求的博弈加剧等行业困境。

这里就简单分析一下这些争议,说说其对剧集和行业的影响。

一、角色原型争议:影射与美化之嫌。

(一)、男主角良乡与良弼的关联。

李现饰演的男主角良乡被指影射清末宗社党首领良弼。

良弼是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大臣,《南京条约》就是由其爷爷签订的。他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参与训练新军,坚决主张镇压“武昌起义”,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是镇压革命的顽固派。

而在电视剧中,良乡变成了一个正面形象,他出身贵胄,家族衰落,发誓复兴清室,为此赴日留学。日本归来后,他挽狂澜于既倒,为了大业不惜割舍儿女情长。

剧中对其皇族后裔身份的刻画被质疑“美化历史人物”,这种将历史人物正面化的处理方式引发了一些观众的不满。

(二)、女主角秋红与秋瑾的关联。

春夏饰演的女主角秋红,因与革命先烈秋瑾相似且涉及情感戏,被认为有“污名英雄”之嫌。

秋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她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争取妇女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伟大的巾帼英雄。

而在剧中,秋红与良乡的情感戏可能会让观众对秋瑾的形象产生误解,认为她是一个陷入儿女情长而失去革命立场的女性,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歪曲与误导。

(一)、对历史人物的不当刻画。

除了上述角色原型争议外,剧中还存在对其他历史人物的不当刻画。

例如,俞天白改“吴天白”后,其形象也被指与历史原型相差甚远。历史上的俞天白是旧民主主义的狂热革命者,但在剧中却被塑造成一个满肚子心眼、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人,这与大众对于历史原型的认知相差甚远。

(二)、历史事件的模糊处理。

该剧在处理一些历史事件时也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比如,剧中对于辛亥革命的描写不够准确和详细。

三、改编尺度争议:删减与保留的纠结。

(一)、敏感剧情的删减。

为了应对争议,制作方对剧集进行了大幅修改,删减了一些敏感剧情。

例如,良乡与杨凯之在刑场的初遇,原版中两人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情感冲突,但复播版本中这一情节被删减,只保留了两人一跪一立的画面。

这种删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剧集的争议性,但也让剧情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受到了影响,让观众感到剧情有些突兀和不完整。

(二)、部分关键戏份的保留。

然而,制作方并没有完全删除所有有争议的戏份。

比如,良乡强暴秋红的戏码依然保留。

这一情节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

更有网友调侃“这是要震碎观众三观”。

四、改名策略争议:避嫌与混乱。

(一)、主要角色全员改名。

三年间,制作方展开大刀阔斧的修改,主要角色全员改名,良乡变“梁乡”,秋红成“谢菽红”,俞天白改“吴天白”。

这种改名策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角色原型争议,但却引发了新的问题。

有观众吐槽,改名后人物动机变得莫名其妙,梁乡作为破落贵族的执念缺乏根基。

例如,梁乡在剧中原本有着明确的皇族后裔身份,这一身份对于他的行为和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改名后这一身份被模糊化处理,导致观众对他的行为动机难以理解。

(二)、“穿着马褂说英文”的尴尬。

更有人指出,仅改姓名不改身份设定,犹如“穿着马褂说英文”,不伦不类。

这种改名策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反而让观众对剧集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观众认为,制作方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改名来逃避责任。

五、行业反思:历史剧创作的困境与突围。

(一)、历史虚无主义与艺术加工的界限模糊。

《人生若如初见》的争议反映出了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历史虚无主义与艺术加工的界限模糊。

历史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但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难题。

一些制作方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商业利益,往往会对历史进行过度的改编和歪曲,从而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

(二)、年轻观众对厚重题材的接受阈值降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观众对历史剧的接受阈值逐渐降低。

他们更加注重剧集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对于一些历史厚重感和思想深度的要求相对较低。

这也导致了一些制作方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而对历史剧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处理,从而降低了历史剧的质量和品质。

(三)、审查红线与市场需求的博弈加剧。

审查红线与市场需求的博弈也是导致《人生若如初见》延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制作方需要在审查红线的范围内进行创作,确保剧集的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制作方也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这种博弈中,一些制作方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手段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剧集出现各种问题。

总结。

《人生若如初见》的争议是当前历史剧创作困境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出了历史虚无主义与艺术加工的界限模糊、年轻观众对厚重题材的接受阈值降低以及审查红线与市场需求的博弈加剧等行业问题。

这部剧的坎坷命运为历史剧创作者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

同时,制作方也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以提高剧集的质量和品质,满足观众的需求。

来源:尘境心影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