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然间就想到了这部电影,因为我发现自己的人生和剧中的高加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来应该有个美好的未来,却落得如今的一无是处。
写在卷首:
突然间就想到了这部电影,因为我发现自己的人生和剧中的高加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来应该有个美好的未来,却落得如今的一无是处。
电影《人生》拍摄于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正逢中国社会城乡差距加剧、青年价值观碰撞的时代背景。电影通过高加林的人生选择,揭示了农村青年对城市的渴望跟传统道德的冲突,一时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该片票房破亿(票价仅0.15元),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多项荣誉。
导演:吴天明,被誉为“西部电影之父”,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他通过《人生》奠定了“西部电影”雄浑厚重的美学基调,并推动西安电影制片厂成为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的摇篮。
主要演员:
周里京(饰高加林):80年代顶流小生,以扎实的表演塑造了高加林的挣扎和矛盾的内心,被评价为“从书里走出的形象”。
吴玉芳(饰刘巧珍):凭借质朴自然的表演斩获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其饰演的巧珍成为善良村姑的经典银幕形象。
故事情节: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回到村子,当上了民办小学教师。这份工作既能施展他的才能,又让他满怀希望,他十分满足。然而,好景不长,大队书记高明楼有权有势,他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高加林无奈又重回土地。
正当高加林失意、近乎绝望之时,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没什么文化,却真心实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以充满激情又实际的方式,大胆表白了自己的炽热情感。
但实际上,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不对等。在巧珍眼中,高加林近乎完美;而对高加林来说,巧珍不过是他失意时精神上的慰藉。
转机出现,高加林抓住机会重返城市。城市生活为他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还让他重逢同学黄亚萍。
与巧珍截然不同,黄亚萍是个现代女性,开朗活泼却任性专横,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还带着征服欲。高加林和她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共同话题也多,两人相谈甚欢时,高加林陷入了艰难抉择。
当高加林心中萌生出别样想法,很快又因想起巧珍亲切可爱的面容、无私温柔的爱意而动摇。
巧珍几次去县城看望加林,都因他下乡采访而错过。终于有一次两人相见,巧珍看到加林被褥单薄,便说下次把自己的狗皮褥子带来。
可高加林却不高兴了,城里人不用狗皮褥子,这与他所处环境格格不入,他怕遭人笑话。而且,巧珍聊的都是家长里短,这与他和黄亚萍谈论的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形成强烈反差,让他十分纠结,复杂情感难以言表。
反复思量之后,高加林接受了黄亚萍的爱,这无疑会无情伤害巧珍。当他委婉表明选择,巧珍含泪接受,不仅没过多责怪,还担心高加林今后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泪水却止不住地流淌。
然而,好梦不长,高加林靠关系获得城内工作一事遭人告发,他不得不再次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所有理想抱负如过眼云烟消散。他难以承受这沉重打击,更无颜面对家乡。
他本以为乡亲们会看笑话,没想到,当灰头土脸的他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得到的却是安慰。他感动不已,拿出随身的烟分给乡亲。
此时他得知巧珍已嫁他人,即便如此,巧珍仍求姐姐的公公、村支书高明楼,为高加林争取学校新增教师的岗位。
高加林再也忍不住,泣不成声,扑倒在这片热情的乡土上。
电影《人生》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成为8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光之作。它通过对时代痛点的精准捕捉,深刻揭示了个人选择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关系,它的教育意义超越时代,至今仍然具有启示价值。
正应了那句话“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