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8岁的她,第一部参演的作品便有大导保驾护航,合作的对象更是顶流王一博,以及汤唯、王传君等一众实力派演员。
☉作者 | 暮岁
十点读书会出品
即将进圈的星二代,又多了一个。
最近一则黄多多即将参演电影《人鱼》的新闻,冲到了热搜榜首。
今年18岁的她,第一部参演的作品便有大导保驾护航,合作的对象更是顶流王一博,以及汤唯、王传君等一众实力派演员。
这样的起点,便是多少普通演员都难以企及的终点。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热搜之下,除了有看好的声音,质疑声也甚嚣尘上,争议核心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同一个焦点:
靠父母人脉和资源铺就星路的黄多多,真的够格吗?
热搜体质的黄多多
与从小进圈的童星不同,黄多多是由于参加《爸爸去哪儿2》引发大众关注。
刚上节目时,多多已经9岁,是其他孩子中年龄最大的。
那时候的多多,在黄磊的培养下回答问题总是滴水不漏,也会下意识去照顾弟弟妹妹,承担“姐姐”的角色。
然而也正是她完美无缺的这一面,导致一些观众认为她丧失了孩童该有的“天真”,对她展开了全方位的审判。
也就是从这时起,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彻底暴露在了镁光灯下。
参加同季节目的陆毅女儿贝儿,在遭遇网暴后选择淡出大众视野,回归了普通孩子的生活。
反观黄多多却成了热搜体质,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登上热搜。
头发从黑色染成黄色,再染成粉色,都会在热搜上得到实时更新。
会做手工,擅长烘焙,弹得一手好钢琴,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艺是必须的。
在这些层出不穷的热搜里,黄多多似乎活成了完美范本,继承了父母的美貌,性格懂事乖巧,却又不失独立个性。
学习上,也是刻意往双语“学霸”的路线上靠拢。
早在《爸爸去哪儿2》里,多多就已经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
八岁至今,她已翻译并出版了三本英文译本,还能用英文创作剧本。
可以说,黄磊和孙莉一直都致力于营造多多的优秀形象,甚至有点用力过猛的程度。
只是如此高频率的曝光,在维持了黄多多话题度的同时,也在极速消耗着普通大众的好感。
2023年,黄多多发布的一段读书视频引发全网热议。
朗读过程中她频频读错字,将“河堤”读成了“河tī”,“麦秆”读成了“麦xiàn”,“木屑”读成了“木xuè”。
而这些,都不是什么生僻字。
更何况此时的黄多多,已经是一名高中生。
如此低级的错误,彻底让黄多多的“学霸”人设崩塌,也就此成了黄磊教育失败的佐证。
早在此前,黄磊就因为综艺里的各种言论备受争议。
不少网友质疑黄磊的教育理念,嘴上说着“重女轻男”,却又放任女儿过早曝光,疏忽学业。
黄多多似乎活成了他手中的“娃娃”,成了装点他成功父亲身份的工具。
之后,黄多多不再是热搜“常客”,有意减少了曝光。
等再出现,她已经是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的大一新生,和特朗普的小儿子成为了校友。
出落得愈发漂亮的多多,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都像极了孙莉,眼神里多了一丝难懂的忧郁。
热搜之外的黄多多,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她始终都在按照父母安排的成长轨迹,有条不紊地前行着。
9岁起,她就开始为《小王子》《功夫熊猫3》等各大IP的电影配音。
12岁她首次登台,和何炅搭档出演了话剧《水中之书》。
再到现在出演大导电影,黄多多的每一步,好像都是在为了如今进圈做铺垫。
只是学霸人设的崩塌,以及如此顺遂的职业开局,注定会让热搜体质的黄多多成为众矢之的,也为大众折射出娱乐圈资源分配的真相。
当普通人还在苦寻出路,就为获得一个试镜机会时,星二代们早已手握顶级资源,凭借父母的人脉资源轻松入场。
娱乐圈的“世袭制”
近几年来,顶着“星二代”标签进圈的,黄多多并不是唯一一个。
前几天,陈奕迅女儿陈康堤签约华纳唱片,即将成为歌手的消息就不胫而走。
对于踏入父母职业圈子的二代,好处显而易见。
他们继承了父母的人脉资源,无需经历漫长的试错期,发展路线相较清晰顺畅。
对于投资方来说,星二代自带流量和话题度,比起启用毫无粉丝基础的新人,未尝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就算不从事同一个领域,二代们选择强关联的圈层,也能轻松享受到父母带来的流量红利。
金龟子(刘纯燕)的女儿王逸宸,就靠着消费母亲“童年偶像”的光环,直接带起了货。
短短30天,王逸宸带货13场,销售额已经轻松超过千万。
只是强大流量的加持,势必带着双刃剑效应。
所以王逸宸会在面临外界铺天盖地“蹭流量”的质疑时,如此激动回怼。
“我妈努力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蹭吗?”
家庭资源的助力,也会在无形之中成为束缚其职业发展的枷锁。
摆在黄多多、陈康堤面前的问题,不止有唾手可得的资源,也有来自公众的审视,以及能否超越父母的能力质疑。
这个命题,只有他们能找出解法,任何人都无法代考。
有趣的是,已经交出答卷的星二代们,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两极分化。
老生常谈的成功案例,就是谢霆锋。
作为谢贤的儿子,他十六岁签约英皇时被群嘲“靠爹上位”,可他靠着《新警察故事》《线人》等一系列作品不断证明自己,最终拿下视帝撕掉了这个标签。
窦靖童同样顶着王菲女儿的名号出道,继承了父母的音乐天赋。
她却没有完全复制王菲空灵清透的流行歌风格,而是专注于实验摇滚与独立音乐的小众风格,也算是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另一部分的星二代,则始终都被困于“证明自己”的设定里,难以挣脱。
四十出头的向佐参加《无限超越班》时,代表作依旧为0。
而这还是靠着父母狂砸资源,拉来无数影帝为其作配的结果。
出道那么多年,他依旧将此归咎于家庭的环境,认为其限制了演技发挥。
当然,他如今确实是靠着“抽象派”,变相证明了自己并非不能红。
更尴尬的是,有的星二代不仅没能上位成功,而且还连带消耗了父母积攒下来的口碑。
曾靠《人民的名义》“达康书记”一角爆红的吴刚,好不容易在中年迎来事业高峰期。
没想到却为了儿子吴羽卿,把其塞进大爆剧《狂飙》里露脸。
结果他形象和演技都不尽如人意,遭到了全网吐槽,差点让吴刚也口碑崩盘。
扎堆进圈的二代一个接着一个,能达到谢霆锋这种事业高度的,却寥寥无几。
这无数的案例,似乎都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艺术天赋很难随着血缘延续而被继承。
能力亦是如此,所谓的成功路线更无法被简单复制粘贴。
当娱乐圈逐渐呈现“世袭化”特征,所有资源严重向上倾斜,行业的隐忧已悄然显现 。
长期以往,整个行业只会成为资本特权游戏的名利场,让“实力说话”的生存法则慢慢沦为空谈。
观众的质疑,从何而来?
与此同时,屏幕前观众的态度也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包容默许,逐渐演变为对其合理性的质疑。
这种变化未尝不是有迹可循。
当黄多多等星二代频繁占据大众视野,公众舆论已经产生一定的认知惯性,不自觉为其贴上“资源咖”标签。
这类标签,实则触发了大众对社会公平性最为敏感的神经。
炫富晒幸福的“小公主”王诗龄,能收获网友对其投胎技术的羡慕。
然而一旦王诗龄脱离“萌娃”的滤镜,选择与黄多多一样的职业路径,那么大众看待她的目光将会切换为“对职业演员的严苛审视”,能力匹配度将成为核心评判指标。
届时,大众的包容度自然会显著下降。
公众之所以会批判星二代的“特权”,便是清楚意识到,留给普通新人的上升通道势必会被无限挤压。
演员陈腾跃在综艺《演员请就位》里,就曾袒露自己的遭遇。
一个普通新人想要有戏拍,到底有多难?
出身于农村家庭的他,父母都在外地打工。
这样的环境导致他接触到表演的时间节点,已是高中。
那时候他为了走艺考这条路,家里人都是借钱支持他,最终他也如愿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
上大学后,他靠着一天十几块钱的群演费用,以及做服务员、扮公仔玩偶等大大小小的兼职,艰难完成了学业。
可直到毕业了,他再一次体验到了现实的残酷。
普通人没有优越长相,没有流量,没有背景,根本很难有拍戏的机会。
就算有,也可能只是短短几分钟的客串戏份。
包括他让人比较熟悉的角色——《传闻中的陈芊芊》里的“陆鹏”,也是靠熟人介绍而来的。
可无戏可拍的他,心底那股对于表演的热情从未熄灭。
所以他选择了自己攒钱投资,自己一人分饰多角,拍摄了《兄台请留步》《全资进组》第一二季共三部戏。
这些戏里,陈腾跃既是主演,又是制作人、出品人、策划、编审等,甚至连送审都是自己去。
当外界都在调侃他是“富二代全资进组”,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普通演员的无奈自救。
陈腾跃,未尝不是很多北漂演员的一个缩影。
透过他,大众也在无意识中完成对自身处境的投射,产生“资源被抢占”的现实痛感,从而发出黄多多们“是否够格”的质疑。
归根究底,这从不是一场针对某个个体的发难,而是当下大众对于“努力是否有意义” 的集体叩问。
我们从不否认家庭托举的意义,却也期待着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能否给那些独自奔跑的身影多一些机会,让努力的人能够被看见。
同样的,正如陈腾跃的“自救”值得尊重,黄多多们若能在争议中不断自我沉淀,用实力闯出一片天地,必然也会收获欢呼与掌声。
无论起点高低,所有在梦想路上认真奔跑的人,这世界终究会看到属于你的独特锋芒。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