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尹门四杰”,可谓个个声名在外,赵志刚号称越剧王子,喜欢的他的观众横跨老中青三代人;茅威涛坚守舞台几十年,不但长期担任小百花的领导,还是越剧界唯一的“三度梅”获得者,这几年更是依靠“新越剧”改革,在捧红了李云霄、陈丽君等年轻演员的同时,还成功把越剧推广到全
提到“尹门四杰”,可谓个个声名在外,赵志刚号称越剧王子,喜欢的他的观众横跨老中青三代人;茅威涛坚守舞台几十年,不但长期担任小百花的领导,还是越剧界唯一的“三度梅”获得者,这几年更是依靠“新越剧”改革,在捧红了李云霄、陈丽君等年轻演员的同时,还成功把越剧推广到全国,有人甚至认为,若几十年后来评价越剧杰出人物,茅威涛甚至能取得袁雪芬那样的地位。
而王君安更不必多说,她应该是尹派老戏迷心中最后的精神寄托了,也是编制最喜欢的一个越剧演员。而最后一位萧雅,是不是就是最平庸的那位呢?
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编者的心目,萧雅也是“尹门四杰”中的佼佼者,在浙江演员“称霸”越剧圈的时代,她是少有的上海越剧演员的优秀代表。虽然因为中途出国,导致其艺术生涯相对没有那么连贯,但其艺术功底却一点也没受到影响。
看萧雅的表演,你会感受她的尹派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但很好听,简单来说就是高雅脱俗,字重韵轻,温文尔雅,是尹门四杰中唱腔最有高级感的,尤其是其演唱的《一枝梅》,真的是迷倒一大批越迷。
萧雅毕业于上海戏曲学校科班,是国家一级演员,她是尹派创始人尹桂芳的亲传弟子,从小成长于上海,是少有的上海越剧大佬,而且其艺术版图不止于舞台,跨界主演的越剧电视剧《汉文皇后》、《玉蜻蜓》屡获大奖,2023年更携电影版《盘妻索妻》登陆大银幕,用电影技术还原尹派经典。
萧雅思维活络,是上海首家民营越剧团创始人,她率团走遍城乡,年均演出超百场。从田间地头到国家大剧院,萧雅始终践行着老一辈越剧宗师提出的“戏比天大”的表演原则。
她的表演风格自带了海派文化的摩登气质,更开创了“萧氏尹派”的独特声腔体系。其早年学习声乐,大胆将通俗歌曲的“气声”与西洋美声的发声技巧融入尹派唱腔,创造出“字重腔轻、内紧外松”的婉转韵味,既保留了尹派的醇厚典雅,又带有一种轻盈的现代感。
在表演上,萧雅在舞台上倡导“都市美学”,始终追求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表演理念,《盘妻索妻》的扇子功,《状元未了情》的创新舞蹈,都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萧雅多数表演都能将越剧的阴柔之美与海派的精致细腻相结合,旗袍、团扇、昆曲都是常用的元素,很有辨识度。
萧雅众多的作品中,《一枝梅》绝对是巅峰之作。“冰溪桥畔一枝梅,报得春信有几分?”剧中何梦白与江冰梅的“画梅定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部作品之所以堪称不朽之作,是因为它是萧雅唱腔和表演集大成者。
先看唱腔,萧雅在“认梅”一折中,把昆曲水磨腔与评弹的叙事性融合在一起,配合琵琶伴奏的强弱对比,形成“如诗如画”的听觉意象。我看到有戏迷感叹,三十年过去,这段唱仍能让他们听得泪落如珠。
萧雅在这部戏中的表演也是顶级的,从纯真的青年书生到老练的巡按大人,萧雅用恰当眼神与身段,非常贴切的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变化,其中一段“跪双亲”的戏份,她带伤跪行数米,产生了一种极致的真实感。
很多人喜欢萧雅,是因为其独特的“气声”唱法,自上世纪80年代一曲《月亮走,我也走》风靡全国,她便开创了“戏歌两栖”先河,这一唱法在越剧中的运用,成就了她独一无二的声腔辨识度。
一般而言,喜欢这种唱法的观众,无非觉得这种唱法有情感穿透力,可以衬托出角色的立体感,还有重有一种“青春的气息”,可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但在编者的心目中,萧雅唱了30年气声其实是一件憾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她的声音天赋本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用“气声”虽然听起来又糯又嗲,但在人物刻画上有局限性,遇到那种“威严感”很强的角色,就会显得过于优柔。
另从理论上讲,过度依赖气声会导致喉头挤压、音域狭窄及气息短促等问题,萧雅的唱法中,气声与美声的确增加了柔和感,但这与传统戏曲强调的"丹田气"和共鸣腔体运用存在明显矛盾。事实上,正宗尹派唱法强调胸腔共鸣为主,要求声音圆润连贯,而气声的轻声处理一定会削弱咬字力度和音色穿透力,导致中低音区厚度不足。
编者有时候都在想,如果萧雅后期放弃“气声唱法”或者在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优化,其受欢迎程度未必会低于王君安呢,但这个问题,也只是针对编者个人品味而言,萧雅的高级感唱腔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来源:职场扒一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