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老戏骨彭玉近照曝光:和小女儿赵珈琪碰杯,母女俩都面色红润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2 14:00 3

摘要:91岁的彭玉,这位从《东北一家人》中走出的“国民牛大妈”,5月20日与小女儿赵珈琪同框的画面再次引发热议。

91岁的彭玉,这位从《东北一家人》中走出的“国民牛大妈”,5月20日与小女儿赵珈琪同框的画面再次引发热议。

母女俩举杯对饮,面色红润,笑容灿烂,仿佛岁月从未在她们身上留下痕迹。

彭玉的一生,从话剧到荧幕、从照顾病夫8年到61岁再婚,她的人生比电视剧还精彩。

女儿赵珈琪,不仅继承了母亲的演技,还曾为母亲牵线搭桥,成就了一段特殊的黄昏恋。

在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里,彭玉饰演的“牛大婶”嗓门洪亮、性格泼辣,成了无数观众的快乐源泉。

却鲜少有人知道,剧中那个总爱插科打诨的邻居角色,正是由她的亲生女儿赵珈琪客串出演。

戏里,她们是街坊邻居;戏外,她们是血脉相连的母女。

正是这种亲密关系,让她们的表演多了几分真实的生活烟火气。

二十多年过去,这对母女依然默契如初。

5月20日,赵珈琪在社交平台晒出与母亲彭玉在珠海相聚的视频。

画面里,91岁的彭玉身穿红底碎花衬衫,银发利落地挽在脑后,举杯与女儿相碰时,笑容灿烂得像个孩子。

而年过六旬的赵珈琪眉眼弯弯,脸颊红润,母女俩的神态竟有七分相似。

更令人感慨的是,当年在《东北一家人》片场,彭玉总是手把手教女儿演戏;如今镜头前,赵珈琪却成了细心照顾母亲的那个人。

她们的演艺合作始于千禧年,当时刚从中戏毕业的赵珈琪,在母亲引荐下进入《东北一家人》剧组。

赵珈琪曾回忆,有场戏需要她表现市井妇人的精打细算,彭玉只是随手把买菜零钱塞进袜筒的小动作,就让她瞬间抓住角色精髓。

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指导方式,让非科班出身的赵珈琪很快在剧组站稳脚跟。

而彭玉看着女儿渐入佳境,眼里藏不住的骄傲。

《东北一家人》的成功让母女俩找到了独特的合作模式,此后《浪漫的事》、《婆家娘家》等剧中,她们常以母女档现身。

一个演固执老太太,一个演操心女儿,台词间尽是从生活中渗透出的真实感。

“观众总说我们吵架戏特别自然,”赵珈琪笑称,“其实那就是我们家日常。”

有场戏里女儿埋怨母亲“瞎操心”,彭玉即兴加了句“你出生那天我就开始操心了”,瞬间让现场工作人员红了眼眶。

这句剧本外的台词,恰是彭玉的真实心境。

当年赵珈琪出生时,彭玉正因被下放农场,冒着风雪走了十里路才生下她。

拍摄《我和老妈一起嫁》时,彭玉已年近八旬,赵珈琪每天提前到片场,把母亲的椅子调到最舒适的角度;而彭玉即便背词到深夜,也坚持陪女儿对戏。

这份较真换来的是奖项肯定,赵珈琪凭借该剧获得业内认可,而彭玉更以七旬高龄再攀事业高峰。

如今再回看那些经典画面,戏里戏外的界限早已模糊。

彭玉的传奇人生

在哈尔滨飘着煤烟味的冬日里,年轻的彭玉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裹着棉袄穿过积雪的街道赶往话剧院。

谁能想到,50年代这个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跑龙套的姑娘,日后会成为中国荧幕上最令人难忘的“国民母亲”。

1964年,彭玉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角色,在电影《千万不要忘记》中,她饰演一个思想落后的老太太。

这个本不讨喜的角色,却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

影片上映后引发轰动,但特殊时期来临,这个角色成了她的“罪证”,下放农场的日子里,她白天干农活,晚上偷偷对着月光练习台词,生怕丢了基本功。

直到1977年,43岁的彭玉重返话剧舞台,在《夜幕下的哈尔滨》中饰演一位革命母亲。

台下坐着一位特殊的观众,她的丈夫赵文欣。

谢幕时,她看见丈夫眼里的泪光,那一刻,彭玉所有的委屈都值得了。

然而好景不长,1988年赵文欣突发脑溢血,医生断言“最多撑三个月”。

彭玉二话不说推掉所有片约,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守护。

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给丈夫按摩、喂药、读报,晚上就睡在病房的椅子上。

有次丈夫病情恶化,她三天三夜没合眼,硬是用棉签一滴一滴给他喂水。

这八年,正是中国影视业腾飞的黄金期,眼看着同龄演员一个个成名,彭玉却连电视机都不愿意开。

1995年丈夫离世后,谁都以为这位61岁的老演员要就此隐退,她却决定重返片场。

复出后的彭玉仿佛开了挂,2001年,67岁的她凭借《月圆今宵》连夺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

别人退休的年纪,她迎来了事业巅峰。

在《东北一家人》片场,她总是第一个到,把剧本写得密密麻麻;

拍《浪漫的事》时,为了一个摔跤镜头,68岁的她反复拍了十几条,膝盖都磕青了也不喊停。

2001年,在女儿们的撮合下,彭玉与丈夫的姐夫陈久荣组建了新家庭。

这段在当时引发热议的婚姻,却成了她最温暖的港湾。

拍《守护丽人》时,80岁的彭玉还能把大段台词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她笑着说:“家里有个脑外科专家天天陪我练台词呢。”

如今91岁高龄的彭玉,从妻子到演员,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戏比天大,情比金坚”。

赵珈琪的爱情

哈尔滨话剧院门口的冰糖葫芦小摊前,二十出头的赵珈琪第一次注意到那个卖水果的年轻人。

他叫孟庆华,每次都会细心地把苹果最红的那面朝上摆好,这个细节莫名打动了这位话剧演员的女儿。

在那个文艺青年崇尚诗歌与远方的年代,赵珈琪选择了一份最接地气的爱情。

这段恋情起初并不被看好,当红话剧演员的女儿爱上水果摊主的故事,放在今天都能上热搜。

但赵珈琪心里清楚,真正的门当户对,是价值观的契合而非社会地位的匹配。

她记得有次演出结束已是深夜,孟庆华推着板车在剧院后门等了两个小时,就为了给她送一筐带着露水的新疆香梨。

彭玉最初确实忧心忡忡,这位阅人无数的老演员特意换上便装,假装顾客去水果摊“考察”未来女婿。

1980年代中期,这对恋人在松花江边的老教堂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没有婚纱影楼,没有婚庆车队,只有彭玉亲手做的一桌东北菜。

婚后,冬天孟庆华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进货,手指冻得裂口子也不让妻子帮忙看摊;夏天赵珈琪排戏到深夜,总能在后台收到丈夫送来的冰镇绿豆汤。

有年赵珈琪参演的话剧《十五桩离婚案》连演三十场,孟庆华就看了三十场,最后连台词都能背下来。

当赵珈琪凭借《东北一家人》走红时,曾有制片人暗示“个人形象需要包装”,言外之意是丈夫的身份“拿不出手”。

她直接回绝:“要是觉得我丈夫丢人,这戏我不演了。”这种骨气遗传自母亲彭玉,当年有人劝彭玉改嫁“有头有脸”的人物时,她也说过类似的话。

令人玩味的是,正是这种“不识时务”,反而让圈内人对赵珈琪多了几分敬重。

如今68岁的赵珈琪依然活跃在荧幕上,而那个曾经的水果摊主,早已成了她最忠实的观众和最严厉的批评家。

他们的儿子孟阿赛也继承了父母的踏实,在《特战荣耀》等剧中用实力证明,“星三代”对表演最本真的热爱。

回望这段跨越四十年的婚姻,没有狗血剧情,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水果摊前的等待,剧场后台的绿豆汤,以及无数个平凡日子里相视而笑的默契。

来源:南山浪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