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全身都是二手,还那么飒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4 12:57 2

摘要:约十分钟后,苏一格在对面坐下。她讲了一个故事:读大学时,有个同学好心买了咖啡送她,她诚然感动,又被好一阵困扰—那只一次性材料制成的咖啡杯,切中了她“环保强迫症”的心结。

我比苏一格更早抵达采访约定的咖啡馆,在计划帮她点单时,她发来一条消息:“那边是一次性的杯子吗?我到了之后再点吧,可以用自己的杯子。”

约十分钟后,苏一格在对面坐下。她讲了一个故事:读大学时,有个同学好心买了咖啡送她,她诚然感动,又被好一阵困扰—那只一次性材料制成的咖啡杯,切中了她“环保强迫症”的心结。

一次性杯子、吸管和塑料包装,甚至是纸巾和卫生巾,都在苏一格拒绝使用的物品名单之上。她不点外卖,在农场订购蔬菜,几乎从不购置崭新的衣服和家具,而是在二手市场淘货。这种生活,陪伴她已经将近七年。

苏一格会在农场定菜,本地当季有机种植没有塑料 / 受访者供图

苏一格的网名叫“一个袋子”,她于5年前开始拍摄视频,分享自己环境友好且精致、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她称之为“环保享乐主义”。

“环保”与“享乐”,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概念主张,怎么兼容?践行环保需要像苦行僧般消灭欲望、牺牲自我吗?一个人的环保,真的有用吗?

曾经的苏一格怀揣着这些困惑上路,后来,她在日常实践中渐渐找到了一条折中的道路,最终抵达自我愉悦和环境友好之间的平衡。这份平衡难能可贵,苏一格愿意分享给更多好奇的人。

环保的乐趣

苏一格有着健康的小麦色皮肤,见面时她没有涂任何底妆,两颊晕染了淡淡的腮红,脖子和手腕上佩戴着漂亮的民族风格饰品。她盘腿在榻榻米上坐下,捧着一只瓷白色的马克杯,身体松弛下来。

环保的人必须素面朝天吗?可以臭美吗?苏一格的自媒体频道刚开辟时,这些都是被网友追问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

苏一格 / 受访者供图

当时23岁的女孩是这么回答的:她主张的是“环保生活”,而不是“环保生存”,前者意味着要在爱自己和爱环境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成为(环境的)奴隶,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况且,她轻声细语地说,如果一味抬高环保生活的门槛,让其他想要尝试的人望而却步或就地放弃,“也不是一件好事”。

苏一格的内容分享大致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比起极少数人践行完美的环保,大多数人一起践行不完美的环保更重要、更有效。

“完美的环保”是不买任何化妆品,而“不完美的环保”是精简护肤、延长化妆品的使用寿命和选择环保材质的美妆产品。二手美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哪怕是口红,刮去表层后消消毒,苏一格也觉得可以用。

日常生活中隐藏着无数更环保的选择,而苏一格有一双发现它们的眼睛。如最基本的,购物自带网兜,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外卖不可避免会产生塑料包装,她就拿着自己的饭盒和水杯到店购买,不仅安全卫生,有时候还能“用中杯的价格买到大杯的分量”。

苏一格在视频中展示如何减少使用塑料 / 图源:@ 壹个袋子本人

丝瓜瓤替代塑料海绵洗碗刷,白醋和橘子皮自制清洁剂,手帕代替纸巾,食品油代替卸妆油,硅胶月经杯代替卫生巾。

她位于上海的家中,安置着一只两层的蓝灰色箱子,装着黝黑、黏稠的黑金土和约300只淡粉色的蚯蚓。苏一格称它们是自己的“室友”。

“室友”益处非凡。苏一格把果皮、落叶、咖啡渣和稻草碾成粉末,撒在土壤表层,蚯蚓就能把这些被人类定义的厨余垃圾,变成富有氮、磷、钾的粪便,再变成园艺爱好者眼中最理想的肥料。

一个最小单位的营养物质循环,在小小的房间中建立起来:食物残渣被蚯蚓变成健康的土壤,土壤中的养分又滋养了植物。苏一格在视频中说,如果人类只是不停种植,单向汲取土地的养分,而不归还,“会像蚊子吸血,把土地的营养吸干”。长期来看,营养物质的单向流失会致使土地退化、沙化,这也是城市垃圾分类系统为什么要正确分类和处置厨余垃圾的关键所在。

堆肥桶里被蚯蚓吃剩的小柿子柄 / 受访者供图

而先抛开使命感不谈,光是照料蚯蚓和植物,“就是一个很有成就感、很疗愈的活动,在家中看见自然循环的缩影”,苏一格说。

过一种更可持续的生活不一定处处便捷,但它绝不与“乐趣”无缘。在复古集市,苏一格经常能淘到宝藏单品,无论家装还是服饰,都风格独特,不易流俗。她有一把实木材质的小板凳,表面是宛如图腾崇拜的鱼纹雕刻,纯木材质,她骄傲地说,这是“在宜家买不到的”。

选择盆栽,她也倾向于二手,因为“它们早就经过了这个城市气候条件的验证,更好养活”。苏一格因此结识了几个同样热爱植物的人,他们会细心教导她如何照顾这株生命,用喝剩的啤酒擦橡胶树的叶子,叮嘱她在马上来临的雨季前支棚遮雨。

她有一把竹子制成的舀水勺,勺口有一道裂缝,只要浸在水中,竹子吸水膨胀,缝隙就会被填满。这么一支仿佛还会生长、颇具生命力的勺子,“比花花绿绿的塑料更有美感”。

如此生活几年,苏一格发现自己渐渐变得更警觉,更不役于物。原来,除了公益与道德之外,可持续还是一种兴趣、一种享受生活的方法。“环保享乐主义”,由此在她心中萌芽了。

一段弯路

抵达“环保享乐主义”以前,苏一格曾有一段因环保而倍感痛苦的生活。

彼时她刚上大学,初次接触相关理念,患上了严重的“环保强迫症”,极尽所能不在生活中产生任何垃圾。只要看见塑料和不可回收的物品,她就无比痛苦。

特别是与人社交的时候。有一次,她受邀参加同学举办的派对,派对现场到处是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杯子,主办者为了尽显慷慨,准备了超分量的麦当劳食物,最终也没吃完。从派对现场回来,苏一格“难受了很久”,后来索性就不再参与。

有段时间,她忍不住“说教”朋友,劝他们垃圾分类,科普正确的分类规则。尽管垃圾分类是当地基本的城市管理规范,可反复对朋友说这些,听起来仍像是说教和指责。

苏一格会向身边的朋友科普 正确的分类规则 / 受访者供图

苏一格说,自己性格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害怕与人冲突的倾向,每每如此,她都感到畏缩、矛盾,不愿面对。她宁愿自己上手,趁朋友不注意,把扔错的垃圾偷偷拣出来。

回想起来,苏一格觉得自己当时“不现实”也“不健康”。后来她想通了三件事:

首先,环保不是目的,“如果环保是目的,人类应该消失”。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围绕着环保转,它只能是在健康和快乐基础之上的一种额外选择。

其次,“可持续的生活”应该是可持续的,同时也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如果它太痛苦,就无法令人坚持下去,更不要说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最后,尊重和关爱应当是一种人性的底色,一个人不能只关心环境、关心动物,同时却又不关心附近的人。

说这些的时候,苏一格眼睛瞥向窗户一侧,语速变得很快。这些思考被她反复审视、重复咀嚼了无数遍。想清楚了这些以后,她就不再要求自己过一种完美的环保生活,同时也不再说教他人:“如果这件事我做得不开心,别人听了也不开心,也不会改变,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转而,她发现了一种更有效的说服方法:二手衣服更省钱、更有个性,二手家具没有甲醛,无需组装等等。把环保与人们在意的其他价值维度结合在一起,可变成一种享受生活的方法,而非高举道德大旗的行动。苏一格说:“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环保只有0和1,要么做到极致的完美,要么就干脆不做。”而她的这套主张健康、个性、实惠的“环保享乐主义”更温和、更愉快,更利于吸引人加入其中。

苏一格在视频中展示改造衣服的经历 / 图源:@壹个袋子本人

苏一格的主张看似十分聪明,且足够完善和自洽,可是在面向公众表达时,依然会迎来种种疑虑,有时甚至是语气激烈的诘问。

其中最主流的一种则是:一个人的环保,真的有用吗?

一些人觉得,环境固然重要,但应该对绝大部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负起责任的,是亿万富翁和跨国企业,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浪费,与前者比轻如鸿毛。退一步说,全世界每天的塑料使用量高达上百万吨,普通人少用一只塑料袋,又有什么用呢?

苏一格打了个比方:食品工业和工业发展正在结构性地促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上升,但总不能说“医生治病救人,或者一个博主在网络上倡导健康饮食,就是无效的吧?”

她说,如果你是一个在乎环境的人,那么爱护环境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无论得了癌症还是口腔溃疡,都会希望得到治愈和照料,令病症减轻。“如果你在意,无论它多糟糕,你总会希望它可以变好,不会对它失望,就破罐子破摔的。”苏一格话语轻柔,却十分坚定。

上海路边捡的无患子,可以用来洗衣服 / 受访者供图

“过去这七年,你真的就没有对自己怀疑或绝望的时候吗?”我又一次试图确认。

“没什么好绝望的。”苏一格轻快地说,“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不也好像得了一种慢性疾病,只是在等待死亡。所以我不会想这些。”

促成改变

创建自媒体频道时,苏一格还是学生。毕业后,她从加拿大回国定居上海,“自媒体博主”成了她的全职工作。身份的转变,促使她的思路愈发开阔。

比如对“洗绿”的界定和态度。“洗绿”的英文是Greenwashing,泛指一些企业没有彻底践行环保,却借绿色可持续的理念虚假宣传,博取受众好感或规避政府监管的现象—这种对 “环保”的商业利用,一度令苏一格十分厌恶。她觉得“环保”是一项纯粹的使命,任何与商业品牌的合作都是在替消费主义背书,是对这一信念的伤害。

后来,苏一格思路渐渐清楚,社会毕竟不会回归自给自足的状态,生活总归需要消费,“那么选择合作和支持具有环保理念的产品,也没什么不对”。“政策、商业、个人,三个维度一起发力,这样才可以建立一个更完整的可持续社会。”

比起执着抱持某种纯粹的使命待在原地,更重要的是达成更广泛的合作、促成实际的行动和改变。在她影响下,约有15万人开始了解和实践“环保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

苏一格在展示如何堆肥 / 受访者供图

一些商场愿意提供举办线下环保活动工作坊的场地,尽管目的在于让消费者对商圈感到更强的价值链接,但只要客观意义上,这让环保理念触及了更广泛的人群,苏一格就觉得有意义。一些国际学校频频邀请她去开讲座,私心之一在于让学生更了解可持续理念,有助于规划升学目标,苏一格也能接受,觉得这是很好的契机。

她的原则依然是清晰的。比如,她拒绝推广与“可降解塑料”这个概念有关的产品。苏一格曾向从事塑料研究的机构和学者咨询,业界普遍认为,“可降解塑料”是一个听起来环保,实际上问题重重的概念陷阱。

于是,当品牌怀揣相关宣传策略找来,苏一格会婉拒邀约,并转交这些专业意见。一家快消品牌,通过苏一格了解可降解塑料的问题后,在下一款产品的设计中改变了策略,选择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评估产品的减碳效益。这是令苏一格体会职业价值感的重要时刻:“我能感觉到,我的态度改变了他们的一些选择。”

苏一格的手机是一款型号老旧的iPhone,习惯了全屏手机的人,乍一看见她手机屏幕四周的白色边框,都会感到一阵时间回溯的恍惚。除了必须二维码付款的场合,很多时候她不带手机出门。苏一格回复微信的频率也很低,我的采访邀约等了整整两天才得到回复。对于一名自媒体内容创作者,这种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苏一格家里的 抹布卷,不用一次性厨房纸 / 受访者供图

她没有成为头部博主的野心。她结识了几位头部博主,形容他们“成功,但焦虑、不快乐”。拍摄角度、内容架构、视频标题,反反复复地修改,被热点摧毁了内心的平静,这不是她想要的状态。

比起与流量和变现绑定更深的“博主”一词,苏一格更喜欢“KOL”这个称呼,关键意见领袖—在持续关心的领域发表意见、发挥影响力。

只是,一个账号很难总有与众不同的话要对观众说。

最近,苏一格在思考转行,她的兴趣从环保转向动保,希望去关注一些更小众但需要被看见的故事。不久前,她在个人频道发布了两支规模化养殖场的纪录片,一支关于养鸡场,一支关于奶牛场,关注农场动物如何生活。

苏一格发布的关于奶牛场的 纪录片 / 图源:@一个袋子

苏一格觉得人有三种属性,经济人、社会人和自然人。很多人迫于生活,被困在前两种属性之间打转,渐渐漠视了与自然的联系。

她有一些善意而简单的建议:去逛一逛菜市场,摸摸沾着泥土的蔬菜,或者亲手种植一株植物,淋一场雨。如果动物都在视频中,风景都在壁纸上,食物都来自冰箱和外卖—“那么自然就是陌生和遥远的。”

“如何度过幸福快乐的一生”是每个人必然面对的人生课题,而“关心自然”和“可持续”,就是苏一格已经笃定写下的一部分答案。

来源:财富吹哨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