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后”到“单亲母亲”,是时候揭开奚美娟背后的“不为人知”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4 07:12 3

摘要:1978年,她凭借《枯木逢春》获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优秀表演奖。

编辑 | 八瓜鱼

她是国家一级女演员,却在晚年身陷舆论风波。

究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是恶语伤人六月寒呢?

1955年,奚美娟出生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浦东。

她的父亲是玩具设计师,母亲在纺织厂做工。

尽管是双职工家庭,但养育五个子女依旧不是易事。

因此排行老大的奚美娟自小便学会了懂事。

虽然她从不向父母索取任何物质方面的需求。

但她仍在心里萌生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念头。

她喜欢艺术。

尤其是在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作品后。

她更加向往从事文艺相关的工作。

可18岁高中毕业的她却被分配到了公社插队。

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根本没有艺术的舞台。

然而命运的转折还是出现在了这片没有希望的田野里。

1973年,上海戏剧学院下乡招生。

知晓奚美娟梦想的大队干部便替她报了名。

可奚美娟在此之前不曾沾染过表演。

所以在面试时她灵机一动。

展现了在劳动场景下即兴表演。

她的机灵也成为她从田间走向舞台的关键。

在话剧舞台蛰伏的15年里,她经历了从龙套到主角的蜕变。

1978年,她凭借《枯木逢春》获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优秀表演奖。

1988年,她主演的话剧《中国梦》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仅靠两位演员撑起八幕大戏。

而身为二者其一的奚美娟也凭此奠定了“舞台剧女王”的地位。

不久之后,命运的第二次转折出现。

1990年,35岁的奚美娟迎来人生第二次转折。

毫无影视经验的她竟选择跨界电影市场。

在《假女真情》影片中,她将“假女儿”的复杂心理刻画入微。

并一举夺得第11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就连评审团都惊叹一个话剧演员的功底竟如此深厚。

但对于奚美娟而言,这份荣誉还仅仅是个开始。

此后的她彻底开启“奖项收割”模式。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

她总是能精准的拿下最高荣誉奖项。

2000年她首次挑战反派女企业家蓝思红。

凭借《红色康乃馨》中颠覆性表演斩获“飞天奖”。

2004年她又在《坐庄》里饰演金融操盘手。

她出神入化的演技精准展现出人性贪婪与伪善。

因此成为当年的“金鹰奖视后”。

而在电影领域方面,她的成绩更是不容小觑。

1997年《一棵树》中,她饰演西北治沙女杰。

在腰伤未愈情况下仍完成背丈夫的体力重戏。

最终这部作品让她二度提名金鸡奖;

而在2022年《妈妈!》中她又演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并以67岁高龄三夺金鸡奖影后,创下该奖最年长获奖纪录。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她对“母亲”角色的突破。

从《儿女情长》里隐忍的长姐到《老有所依》中失智老人。

她拒绝“脸谱化”表演。

在她看来“母亲不是符号,而是具体时代下真实的人”。

2025年热播剧《六姊妹》中,“阿奶”的临终戏更是引发全网泪崩。

而观众的每一滴眼泪都是对她演技的认可。

可在事业之外,奚美娟的感情却成了人生一大劫。

1984年,她与演员周野芒结为夫妻。

两人的婚姻一度被视为才子佳人的典范。

然而婚后奚美娟却接连遭遇流产打击。

好不容易才在39岁高龄产子。

可没过多久,这段婚姻却走向了尽头。

外界将舆论的矛盾对准周野芒,指责他抛妻弃子。

彼时的他面对舆论始终保持沉默。

但不知为何却在2023年时突然向前妻发难。

暗示奚美娟婚内出轨且孩子非亲生。

面对指控,奚美娟选择“用作品回应争议”。

在她独自抚养儿子奚男的28年时间里。

她拍摄57部影视剧,获得12项权威表演奖项。

每一个精确的数字似乎都是奚美娟最强有力的自证。

不久之前,她连任上海文联主席。

面对采访时她坦言:“艺术家的生命在作品里,私生活应交由时间评判。”

这种态度恰好印证了她早年接受采访时的观点。

“演员的私德应受约束,但作品才是终极答案。”

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奚美娟在行业治理中展现出独特理念。

在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首席教授任上,她推行“表演考古学”课程。

要求学生研究上世纪30年代默片演员的肢体语言。

并强调“传统是创新的根基”。

2025年连任文联主席后,她推动建立“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联合评议机制”。

对失德艺人实行“一票否决”。

并直言:“德艺双馨不是高标准,而是从业底线。”

这些举措与她40余年从业经历密不可分。

正如她在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演员要像老梧桐树,根扎得深,才能经得起时代风雨。”

如今70岁的奚美娟仍保持每年两部作品的创作节奏。

这种永不停歇的艺术追求,恰如她最爱的梧桐树。

年轮里藏着风雨,枝叶始终向着阳光生长。

来源:娱八瓜

相关推荐